« 2003年08月 | (回到Blog入口) | 2003年10月 »

2003年09月 归档

2003年09月02日

乱翻书·Cosplay的青春读物

《8848--我为歌狂·终结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初版印数8万册。

“终结本”的封面设计“靓”多了

这个书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真怪?这些看不出什么端倪的资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猜想,除非引起话题(比如韩寒),否则青春读物很难纳入成年读者的视野;同时,除非行内人,也无从知道这是怎样一只金蛋,以及怎样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

8848这个名字据说来自读者的建议,它的创意来源于另外一组数字:2001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为歌狂》,至2003年已累积重印近20次,印数突破80万册。这本"终结本"取名8848,除了希望几位主人公战胜自己,向音乐、爱情和人生的海拔最高度攀登,更是对《我为歌狂》辉煌成绩的展示,或者也是对"终结本"的自我激励。

《我为歌狂》的突破性还不在于它的印数,事实上,《我为歌狂》最初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52集卡通连续剧;由动画片而始,同时开发卡通本、VCD、DVD、CD、游戏,既而推出小说,衍生产品据说包括明星卡、T恤、公仔……此外,还将上演同名话剧、同名电视。而出版社方面,也围绕这本书做足市场。横向有《我为歌狂》征文选--《永远的open》,续集《爱上爱情》及其征文选《爱情合影》(一)(二)等;纵向有《我为画狂》、《我为球狂》。这一系列图书受欢迎程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反响都不错,印数在20万册以上。

到了"终结版",《我为歌狂》换了东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接盘"。据说,另一本延续读物《我为星狂》也落入(上海)少儿出版社"囊"中。而原东家上海人民出版社仍将继续推出《我为歌狂》第三部,即《爱上爱情》的续集《爱情不听话》……出版社"狂"战不已,瞄准的是这个族群的购买能力,靠的则是《我为歌狂》这个成功的主体产品。由一个成功的主体产品开始,经过详密的策划,衍生出大量周边产品,这样的产业化运作,在中国,尤其是出版界,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与之相比,本年度新星,另外一本青春读物《幻城》,营销手法要传统得多,仍然是名家序言、请读者试读、加强宣传以及铺货力度、签名售书、研讨会等等,连在网站上推出了个效果一般的flash也self-praise不已,比较而言真是小儿科。《幻城》是否前途不可限量还不好说,但就单品种的印数来说,但也相当可观:《幻城》自1月初上市到3月底,已发行近30万册。

全文 推荐后记:回忆中的城市

那么,说了半天,《我为歌狂》、《幻城》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让读者如此如痴如醉,追捧不已。

在最近刚刚落幕的上海动漫展上,有一群人特别谋杀菲林。他们是从各地赶来表演的cosplayer(cosplay玩家,动画角色扮演者),他们穿着动漫角色的服装翩然现身,和服、武士装、丐帮式长袍或极省布料的小裙子,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据说cosplay在中国现在已经超越了在日本的水平,日本的cosplay只是一场动画人物的服装秀,而在中国则被加上情节表演。我想这样,cosplayer大约更能在一时间体验另外一个世界,真的感觉成为动漫作品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吧。

意外地找到一张福州cosplay活动照片,小姑娘花好可爱

简单地说《我为歌狂》和《幻城》都像是一个大型的纸上cosplay show。

先来说《我为歌狂》,主人公是南华高中以及附近女校的一群帅哥靓女。其中包括校园中最桀骜不逊、极有音乐才华的男生叶峰(身高1.81m),聪明而又善于为人处事的音乐世家子弟楚天歌(身高1.83m),身高1.745m、特能折腾的盖世爱以及憨厚单纯、身高1.70m的韩国男生Cookie(到"终结本"时居然长到了1.81m,厉害),当然他们周围还有乖乖牌好学生丛容,另一所学校的乐队高手率性热情的Maggie,以及帅哥追星族盖丽丽……故事围绕他们组建男生乐队"OPEN"和女生乐队"HAPPY"展开。校园、音乐、恋情、学生与老师的冲突……几经挫折,他们终于得以参加音乐大赛总决赛!

不需要明眼人就可以看出,《我为歌狂》的故事构架,与日本的少年漫画何其相似,甚至《我为歌狂》打出的旗号就是"中国的《灌篮高手》"。至于"酷毙"、"帅呆"的叶峰和楚天歌,如果你想不起流川枫和樱木花道,而想起F4什么的,也不要紧,因为这同样是日本漫画。积极、进取、阳光,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这是《我为歌狂》宣传时特别强调的一点),历经挫折,向心中的"那个目标"不断进发,符合热血励志的少年漫画一贯精神。

我其实没有看过,汗~~~

与之相比,《幻城》更靠近少女漫画:卡索和樱空释曾在雪雾森林中相依为命。卡索命定王位,放弃爱人,放弃自由……释为了能让哥哥自由,不惜以邪恶的方式改变一切。最终梨落、岚裳、释都死了,卡索是刃雪城最孤独的王。卡索带着护法,深入幻雪神山,试图逆转星象。梨落、岚裳、释一一转世,成为前生最想成为的人,来到卡索身边。可是卡索,在亘古的守候中错失了他们。"释,原谅我,没有等到你。"刃雪城里的雪,美丽的释,飘飘的白色长发……激烈的情感、唯美空灵的文字,仿佛世纪末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少女漫画主题。曾看到过一则读者留言,特意强调自己是男生呢。

《幻城》插图,我觉得画得很粗糙

非常奇怪,"熟悉少年作家的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为《幻城》写序时只字不提日本漫画,尽在那里絮叨什么"大幻想"、"宏大叙事",让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代沟的问题,而是对少年世界茫然无所知。当然,这也许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出版者刻意避免将《幻城》放在日本动漫的语境里。是担心削弱《幻城》的原创性吗?其实大可不必。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也坦陈这部作品"总体的感觉和对文字的把握感",受了很多CLAMP的影响。事实上,网上留言的少年读者虽然大多看出了日本奇幻的痕迹,但仍深深为之感动。

19岁的少年

将《我为歌狂》和《幻城》定位成cosplay,并非贬低。我有一种固执的看法:"存在即有合理性"。即使有模仿的痕迹,但它们藉由相似又迥异的路径,靠近了少年读者的激情、期待与幻想,不失赤子之心,总归,是好的。但是接下来是什么呢?还是cosplay嘛?再美的霓裳也架不住老穿。打开衣橱,面对着一橱子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衣服们发呆,可不是好感觉呢。

2003年09月03日

距离感·《蓝色大门》

我的同志电影节(1)·《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官方站点 预告片 蓝色大门·原著小说片段

纯情的青春,十七岁的青春,外加小小女同的暗恋。拍得纯情极了,干净极了。只有十七岁会有那样的纯情。一查,原来还是去年的大热门同志片了。看了这个……大有青春不再之感。
——Tim
(转自一口泡菜坛子

香港张艾嘉的《心动》跟台湾易智言《蓝色大门》很像呢,但后一部更纯,连性都不涉及。但是,都一样让人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一种爱情。
——
蜂窝煤

找完资料,做完链接,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了

那天和Totozi逛街淘碟,买了两张,都是同志电影,于是开玩笑要来个“我的同志电影节”,《蓝色大门》既然有小小女同的暗恋,当然要算进来喽~~~

虽然之前看过了各处的推荐,《蓝色大门》还是令我惊讶。两岸三地的校园片中,似乎没有看到哪部能在细节上那么靠近国中学生,比如:张士豪赖赖地拖长腔调跟在孟克柔后面喊:“月珍,出来啦~”小柔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到排球馆的一角,在墙上乱写字……尤其是孟克柔架不住月珍的软磨硬缠,介绍她和张士豪认识。小士特别生气,跑到排球馆,追着堵小柔的路,就是不让她过去,闷闷地一声接一声:“你什么意思?”“你说你什么意思?”即使在这样的小小“打斗”中,他们也近乎本能地保持着国中学生与异性的距离感,张士豪不自觉地尽力伸长胳膊推孟克柔的肩,孟克柔想冲过去,被小士抓住、放手之后也自自然然地后退。看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嘀咕,为什么不抓住她的手,为什么不靠近一点(天,人一大思想就趋于委琐!开玩笑的啦,那样就不对了!)……微秒的距离感,警觉、紧张,仿佛少年人周身有无形的气场,如此致密以至靠近会得自动弹开。编剧能把握这样的细节,演员演来毫不做作,简直有惊喜之感。

说到靠近一点,想起师太的《绝对是个梦》,成年人的保持距离需要很大的意志力——

  孙毓川也专注地看着她。
  程真清清喉咙,“坐得近一点。”
  孙放下咖啡杯,轻声说:“不能再近了。”
  程真说:“我们之间起码距离两公尺。”
  孙毓川声音更低,“实在不能再近了。”
  程真颔首,“或许你是对的。”
  过一刻他说:“你坐得近一点。”
  程真立刻答:“不,我若坐近来,我得为后果负责,我不打算那么做。”

随便说一句,jennycheuk的香港国中学生故事写得很好,也颇有Les情结。这篇森、珍与祖,文字的质感特别,完全没有国语的文艺腔调。她还有另外一个架构更大的国中故事,期待她写下去:林夕: 1993- 1994林夕: 1994- 1995林夕:09/1995- 02/1996


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喔。。。

陈柏霖──生于1983年,台湾新生代偶像。平常爱玩滑板、涂鸦及热爱Hip Hop音乐。小学时拍过广告,14岁时,他担纲演出吴念真的电视剧,《蓝色大门》是他的第一部电影。2002年拍台湾偶像剧《急速青春》,并接拍多个广告片及为麦当劳担任代言人。


我-很-麻烦的!

桂纶镁──生于1984年,她主演《蓝色大门》时,仍是高中生,现已进入大学就读。她是易智言导演在西门町发掘并力邀其主演《蓝色大门》一片。

2003年09月04日

欢唱愉快

在Lovelynaive的blog(小L的呓语世界)看到一篇女生心疼女生之KTV必爱歌 特别提示:comment部分也要认真看),目瞪口呆。

难怪上次她复宁波的八卦陈奕迅那么简略(小L蛮喜欢Eason的)。根本不一个段位嘛,如何开讲?启蒙教育乎?

我见过上海MM小L,穿粉红裙子、背Kawaii的包包、抓着小佳能,语速特别快地指点徐家汇附近喝东西的去处,坐了一会,就飞也似地去上她的托福课啦——令我大感轻松。

小L发过一个写陈珊妮和陈绮贞的帖子,我在Q上说自己没怎么听过,伊即时回复:“不会吧,大姐!”晕倒啊,我知道我们之间有代沟,但也不要这样连老黄瓜刷绿漆的机会也不给我嘛!

小L工余替本地小报写写时尚小店采访啥的,blog上有许多她拍的片片,和跳跃的文字,蹬着溜冰鞋的语速配合得天衣无缝。我总是认真阅读,惟恐稍一松懈就跟不上形势。

在这篇博的comment里看到ID留言:“偶惊讶地发现你写的这些歌,不要说会唱,偶连听都没听过。”不由得乐了,还有更差劲的,我至少听过……不超过五首。小L回复:“我们有了代沟,那你平时唱啥?难道是邓丽君的?”哈,诧异兼不耐烦。霍霍,Out人物活该被鄙视……听同事说“小资”啥的,我也是这副表情。

扯远了,转回头来说KTV。

早两年单位大队人马外出开会时,中年男同事们也颇热爱聚众K歌。偶尔有惊喜,比如,原来闽南歌并不都苦情,《站台》就蛮清新;苦情也不一定难听,比如《金包银》、《再会了亲爱的无缘的你》就不坏(自然《世界第一等》更好,不过没听我同事唱过)。不过困惑更多:连鬓落腮胡子的黑脸美编喜欢唱《麻花辫子》或许因为当过知青,那个司机为什么酷爱没腔没调的《铁窗泪》?有个山西籍的同事最搞笑,无论什么歌曲,都能慢跑到山西小调去(真的真的真的),大伙于是撺掇他和某个同样跑调的女同事唱《在雨中》……总的说来,和同事唱歌是件巨为无聊的事。《梦驼铃》、《春天的故事》,还有什么?几年下来还是这些,他们唱不腻,我倒是听怕了!

不过,自己来回来去唱的也没啥新曲目(可惜不能次次换K友)。上次看大S在blog里(只可以告诉你这么多 )感叹:“80年代的小朋友真是年轻,唱梁静茹而不是王菲(one night stand with 80's )。”还蛮高兴,乐颠颠地跟Totozi说,我会唱《第三者》耶!今天看了小L的blog,觉得自己大概是没啥希望了!

在K歌方面,Totozi比我勇于尝试(哎呀,声线也好,显然的),有一次我居然听她沉着嗓子唱葛兰奶奶的《说不出的快活》,真是惊喜!不过,我也算进步蛮大。从前有人对我说:“其实你只要唱一首,别人也就不会勉强你继续点啦……”到现在,总还是可以毫不谦让地抢过麦克风数次。嘿嘿,也许大家的忍耐力增强了也说不定。

我比较喜欢男生的歌,确切地说是喜欢跟着他们唱,所以每次K歌,都热情地不停询问:“这首会唱吧?那首呢?那么另外一首……我来帮你点好了!”某次点了《铁血丹心》,夸口说“全中国人民都会唱”,等开始了才发现,我会唱的是男声部分……那次很丢脸啊。

小男生T在的话,可以点从李国祥开始的八九十年代粤语歌,尤其是Beyond。深为他的品味与年龄不相称纳闷!不帅的H在的话,可以点周华健、羽泉、动力火车、阿杜以及小刚。某次他与好友(那个可真是帅哥)合唱《深呼吸》,真有味道,可惜再也没第二次了。K歌这么久,只听过一次有人唱周杰伦,举座皆惊!

自然啦,偶尔也自己上阵操练,《热情的沙漠》(庾澄庆版)、《神啊救救我吧》绝对唱得声情并茂、赖皮赖脸,窃以为,总比木鱼自不量力地唱《三万英尺》好吧!哈哈哈哈……

说起木鱼,去年夏天,我们小聚既罢,正溜达溜达往家走,都觉得不够尽心,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半撺掇半激将,决定K歌去。两人的小包厢,午夜之后才15元一小时。各自高歌一曲,水准(差得)相当,顿时放下心来,足足唱到三点,才醉醺醺地回家。路上不知死活地接着买酒喝,居然没有冰的,哼哼!哪里难得到我们!

那可真是个愉快的晚上!

2003年09月05日

女生爱女生·《童女之舞》

我的同志电影节(2)·《童女之舞》

蜂窝煤在comment里提到的那部“苏慧伦的……千万别买!!!!!烂!!!没张力!!!!都接吻了!!!!N次!!!!”的“类似片片”,是台湾公共电视的人生剧展之一:童女之舞

公视在台湾算是新生频道吧(1998年成立)?从节目设定看,注重本土文化,蛮有内容。在“戏剧·电影”方面开拓颇多,选择白先勇的《孽子》为2003年度大戏,颇有胆识。此外,“人生剧展”单元以“电视电影”手法将本土原创文学作品搬上电视。《童女之舞》即是2002年的剧目,导演正是今年执导《孽子》的曹瑞原。《孽子》我没看过,评价不错,看起来一年之中,曹瑞原的进步着实不小。这么说,是因为《童女之舞》拍得可真是难看啊。

在蜂窝煤提醒之前,我已经看到了劣评:Tim的议论及剧照。Totozi当时刚看完《蓝色大门》,扫了一眼剧照,迅速认可了Tim的看法。哎,对比一下就知道,桂纶镁即使板着面孔也没有半条表情纹,而苏慧伦,那句“一旦胖起来就好像不会变瘦……不会 永远晶莹剔透”像是为她写的。生活的苦涩,一点点积累,犹如轻尘,明明白白,无从拂拭。

因为评价太坏,实在耐不住好奇,终于弄了一张来看。难怪Tim生气,换谁都生气,确实烂哇(好在巧舌如簧退了碟,没有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浪费金钱)。

童女之舞最早由台港文学选刊转载,影响极广。那个时候,我们甚至连有同性恋这回事都不知道呢,童素心和钟阮的故事读之令人一怔。在论坛议论时,5空就说到:“对这篇又爱又怕,又喜欢看,又害怕自己会当真。”真的,一个女生可以喜欢另一个女生到何等程度呢?

时常想起大学同宿舍的小B。那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女生,擅长把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讲得妙趣横生。至今记得她说妈妈如何在街上被人搓哄着贵价买了质量不咋地的布头,听得我们乐不可抑,觉得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好玩的事啦。大学的几年间,她不停地换着女伴。苦苦哀求在上铺犯懒不肯动弹的小B,乖乖按时去食堂打饭,那一幕给我的印象至深,彷佛女伴有疼她迁就她的责任。也有伤心人郁闷地告诉我,觉得自己真是傻死了,再也不要为小B浪费时间浪费心力……再后来她渐渐云游到其他女生宿舍去了,有一两个学期,我几乎没见她回来睡过。

小B并不是Les。其他地方的女生友谊形态如何我不知道,但就我所见,如此这般格外亲昵的似乎并不罕见。虽说不好认为是青春期异性渴望的替代,但密友之间的倏忽疏远带来的背叛之感,让比诸失恋遑不多让。那么,早熟的女生如何确认自己的性向?这么早就看见红绿灯是否只是“喜欢”的感觉令她们产生的幻象?这真是让我好奇的问题。

我仰首看钟沅──她高我甚多──她的黑发搭贴在脑后,衬得一张脸水亮清明,那颈上的血管、悬垂在下巴尖上的水珠,还有嘴唇、鼻子、眼睛、眉毛……我一下子看呆了。眼前的钟沅像尊半透明雕像,自里隐隐透出一道十六岁的我从未见过的光。霎时,如魂魄游出躯壳般,我忍不住伸出手碰触光源……

当我的指尖碰到钟沅那湿凉富弹性的、呼吸的肌肤时,我才轰然一醒,回过神来。一股混杂着奇妙、惊惧、兴奋、羞赧的热流在我体内疾速奔窜,我无措地垂首。钟沅近前一步,托起我垂下的脸。她呼出的气息往我面前一寸寸移近,我无助地合上眼。钟沅的唇往我眉心轻轻一啄……

童女之舞》中这段描写至今读来仍有心惊之感:作者如此锐利地把握了那种魂飞魄散的感觉。重槌撞心,与同性或者异性无关,将十六岁的钟阮换成异性角色,就描写而言依旧是到位的。爱情,至少部分是基于性的吧。性自然包括性向。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才有可能有心动。

《蓝色大门》里孟克柔傻乎乎地问张士豪,问倒霉的体育老师,“你想不想吻我?”“我总以为,要是能得过了跟男生接吻这一关,我就不会喜欢女生了!”小士和小柔轻轻一吻,“没有用的,我们已经吻过了。”那么,小柔吻月珍又是什么感觉呢?她真的确定“女生爱女生”了吗?

2003年09月08日

害羞的事·《心动》

我的同志电影节(3)·《心动》

写《蓝色大门》,口涩得很,不知该如何形容。在自己的博里偷偷贴jennycheuk的小说,有点转移注意力的味道。私底里很希望有心的读博者作个比较,同样题材的校园故事,jenny写来,味道迥然不同。在cafe不敢这么糊弄事,只好删掉那一段,干巴巴地贴着。jennyMM不觉有异,软语跟帖:“终于有一部电影是拍学生的同性异性恋了——Kidy再多说一些嘛!”搞得我又心虚又惭愧。——终于还是被jenny找到这里,躲也没处躲啦。

关于《蓝色大门》,不敢再写什么了。倒是因为这句话,还有totozi在comment里提到《心动》,于是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虽然初看的印象模糊,但这张碟买下本来只打算收藏,下意识觉得大约经不起重看。小细节不停地提醒你,这是剧中导演自己的故事,而张艾嘉并不真打算区分故事内外的自己。拍一个很个人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对,但张艾嘉显得太刻意,因此……有些自恋。

《心动》中的Les情节最是生硬。安排陈莉暗恋浩君在剧情上更顺畅,现在的处理,是不希望太老套吧。失败!

陈莉发觉浩君与小柔通信,决定与他离婚,希望“我们都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好争取”。浩君于是返港向小柔求婚,小柔问他为什么离婚,浩君只说:“合不开。”

陈莉偶尔路过橱窗,身边一个T模样的女子,猝不及防与窗内的小柔四目相投,惶急间匆匆离去;陈莉的葬礼,亦有同性友人前来祭奠。倏忽二十年疾疾流年。电影中的张艾嘉,亦即故事里的小柔,再度问浩君:“你当年为什么离婚?”浩君依旧答曰:“合不来。”两人的神情有一种微秒的默契:故友已去,夫复何言。他们都觉得不再提陈莉对小柔的爱恋仿佛“为逝者讳”,乃是体恤老友,是“对”的,甚至……有点高尚。

设若是一个男子,那么,二十年的恋慕,即使只是无望相思,也有些荡气回肠;偏偏是同性,在离去之际,只能极含蓄地告白:“你是我最难忘的回忆。”留下的人,也觉得还是继续沉默的好。《圣经》上说: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而同性之爱,是如此令人害羞的事情,需得视而不见。

想起师太最喜欢的Rod Stewart

If loving you is wrong I don't wanna be right
If being right means being without you
I'd rather live a wrong doing life
Your mama and daddy say it's a shame
It's a downright disgrace
Long as I got you by my side
I don't care what your people say

如果爱你是错了
我才不要做对
如果生命中没有你
我情愿走上错误的道路一生……
妈妈说这件事真是羞耻 简直是不名誉
只要我有你在身边我可不管人们说什么

P.S:中年浩君是戴立忍演的吗?与《夜奔》中的样子不太一样。有担当的中年人,看起来很舒服。我反倒是不太喜欢金城武。

总好过寂寞·《三心两性》

我的同志电影节(4)·《三心两性》

一大早,google比较灵光,终于找到了DVD封套(中间那张剧照是B女在挑领带)。嗯,居然还有书,封面上是三个人在超市买东西时,胜裕傻乎乎地抱了个塑料娃娃。

影片介绍(居然翻译成“男色诱惑”,晕)
官方网站(不谙日文,大概是吧)

Tim在她的泡菜坛子说过不少电影,我跟不上趟,一般只看看热闹而已。对这部《三心两性》却格外有兴趣,买到着实高兴了一阵。这当然是因为Tim写得好,不怕作对比地贴出来:

总之日本同志片本来不多,何以却接二连三地三人行,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道。

这部三人行(《三心两性》),拍得很好看。导演叫桥口亮辅,素来就拍同志片(以前还拍过《二十岁微热》)。这部电影是2001年日本电影排名第二的片子,女主角,叫片冈礼子,长得很Gay,两个男同志,也算干干净净。

人长得干净,我就看得下去,看下去了,就觉得不仅电影也很干净,日本人也很强,脱亚入欧脱得好。

这不是一个讲认同、讲假结婚的故事,绝对不是。

片冈礼子,一个没学历的女牙医(职业是做假牙),异性恋,却对男人失望透顶,自杀过两次,打过两次胎,觉得活不下去了,却遇到A男跟B男,看到他们是很积极的人,就想生个小孩吧,为A男,原因是“你有一双能做父亲的眼睛”。

A男是研究所里打杂的,大概是搞船舶稳定分析测试的这么一种工作,B男是宠物店店员。都是小人物,在基场认识。只因为A男在B男家过夜,早晨起来自己动手开煮咖啡,而不是匆匆离去,两人开始在一起。A男认识片冈礼子,则是因为在大雨的时候,借了雨伞给她。

女方冒昧的要求提出以后,A男就陷入沉思,不知该怎么办。A男B男的讨论是这样的。
B男:“当然是拒绝她,这么莫名其妙的要求。”
A男:“你从来没有考虑过家庭这种事情吗?”
B男:“同性恋的关系本来就不长久,要做好孤独终老的心理准备呀。”
A男:“是吗?你很坚强。”
B男愤然站起身,“我并不是坚强!”

我很喜欢那句孤独终老的对白,很冷酷,又不失温情。

整个片子节奏有点慢,在同志细节上拍得极好,其他部分稍稍拖沓。但总体上是看了很舒服的电影。

《三心两性》的故事大体如此,Tim已经写得很好了。“其他部分稍稍拖沓”令这部电影看起来像加长版日剧,很生活化,为每个人物都留足了空间,因而有许多细碎的联想。这里只说说其中的三个女性。

请以结婚为前提和我交往吧.

B女是研究所低级职员,甜美乖巧,对胜裕(A男)颇有好感。办公室里,无论来多少新人(男子),排在名单最后,负责茶水以及种种琐事的,往往仍旧是她。对这类女性来说,工作,重要的一项内容,大约是寻找愿意以结婚为前提与之交往的男子吧。

无端端有个A女来还伞,令B女大感威胁。见胜裕下班还没回家,于是不顾残疾,勇敢地脱掉鞋子,一步一挪走到水池的操作台上,故作灰色地说了一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话。B女的举动令胜裕错愕不已,下意识地称赞B女也有许多优点,随即觉得自己仿佛落入一个圈套。在水池里拾起B女故意丢下的皮鞋,胜裕忍不住露出厌恶的表情。

B女再接再厉,亲切地拜访A女,边吃火锅边热情地表示与对方一见如故,委婉提示自己的男友意志不够坚定,见A女混不在意,索性信口开河:“我和胜裕就要结婚了。”早就看出胜裕同志身份的A女大约惊得快要笑出来啦(于是后来故意在B女面前表演与胜裕热情拥抱)。

B女伤心但不灰心。探访A/B男同居住所既无所获,于是动用侦探社,查清A女狼藉老底,交给胜裕的兄长,搅得A/B男家人汇聚一堂,局面混乱。B女倒却好暇以整,极耐心地选起领带来,看得观众不寒而栗。

A/B男以为风平浪静,溜达着回家,一边议论没想到A女家如此凌乱,却意外接到B女的约会电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B女,语调欢快地说,真高兴你来了。观众和A男一起冒起森森冷汗,果然没一会儿功夫,B女就显出病态,一脚一脚踩烂包装好的领带,抓住胜裕不肯放他离开。直也(B男)比较坚决,终于扯脱B女,带着性格优柔善良的的胜裕飞也似的逃了。B女兀自哭喊:你走,我就死……

真是BT啊,如此顽强、不择手段地请对方以结婚为前提与自己交往,几乎已在疯狂的边缘了。可笑的是,她自始至终都没看出胜裕压根是个弯男,犹自幽幽地说,都是坏女人教的……观众不由自主一哆嗦之际,B女已然被诠释成为弯男心灵世界的女性阴影。

阿 嫂

胜裕抽空回乡,参加老友的婚礼。一路劳顿,躺在塌塌米上盹着了。朦胧间,看见阿嫂急匆匆进来,背对自己换下汗湿的衣衫,调整肩带之际,肌肤莹白……胜裕掉过头合上眼睛,装假着又躺了一会。阿嫂仿佛发觉了这一无意的偷窥,倒不见讪讪。闲扯起胜裕的来意,说起自己是相亲嫁进门的,去世的婆婆并不中意,格外体己地告诫胜裕“要娶自己喜欢的女人”。

阿嫂仿佛对小叔颇有亲近之感,一家人准备吃饭,阿嫂表情麻木兼不满地接着丈夫头也不回褪下的外衣,一偏头问:“阿叔啊,要吃泡菜吗?”胜裕还没来得及回答,丈夫闷声截住话:端上来就是了。阿嫂由不得悻悻然,待得落座,一口气喝完了给自己倒的那杯啤酒。

接到B女的调查材料,兄嫂匆匆赶来东京。为兄的早就心知肚明弟弟的取向,不想多说什么。阿嫂倒显得格外愤怒:这么个放荡荒唐的女人,以为生个孩子就可以洗清自己,算是什么想法;再说万一这女人嫁给胜裕,简直糟践了家族清白。跳得这么高,全然不似前日里言辞通达的阿嫂,令观者疑心她于小叔有特殊的好感。阿兄实在受不了女人的鸹噪,就手给了她一巴掌,一屋子算是安静下来。

兄嫂倒也不至于反目,带着孩子先上迪斯尼玩玩就回乡下。阿兄不慎跌了一跤,撞着头,女儿惶急中在叔叔的答录机里留言。看看没事,阿嫂于是挂了一通电话,解释原由,之前的纷扰也算是揭过了吧。

谁知一回乡,阿兄竟猝然而亡。阿嫂打给小叔的电话,语气迟缓,似有几分不相信,又像在云游太虚,一边无意识地拨拉着棉袜搓脚皮。医院走廊上,她在等小叔,怔怔半晌,站起身,解下一直系着的围裙。

阿嫂分了家产,很快就带着女儿回娘家去了。

要一个孩子

“以结婚为前提与我交往”是日剧最爱玩的主题之一,好似脑筋短路般地疯狂想做未婚妈妈,则是另一个常见元素。

A女,片冈礼子,在剧中叫朝子,就是这么个家伙。关于她想要个孩子的理由,以及选择以精液吸管取得男人精子这种方式的理由,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几条:

1.医生说她的子宫有点问题,大约是肌瘤一类,可能是不洁性接触造成的,索性建议她摘掉子宫。这令原本就堕过胎的朝子觉得性真是肮脏啊,而且自己有失去生育能力的危机。

2.要做手术,朝子去看望爸爸,多少有希望得到亲人慰藉的意思。爸爸对她的生活隔膜得很,且十分漠然。朝子于是觉得自己落到这般境地,与童年阴影啦、家庭问题啦有密切关系;于是觉得自己有孩子的话,一定能做得更好。

3.在认识胜裕、直也这对同性恋人,而胜裕、直也彼此坦诚,了解这个女人不至于影响他们的同性关系,之后,三人的相处友爱。这让朝子颇感温暖,甚至半开玩笑买了两根精液吸管,说打算替胜裕生完替直也生……

所谓“如果我是母亲,会如何如何教育孩子”一类,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厢情愿。单是单身妈妈的辛苦和麻烦,就够让人受的了。再说,健康正常的生长环境一般都认为应该有父亲吧?两个父亲也不见得对头。究竟一个新生命对同性恋家庭和单亲妈妈有怎样的意义呢?

也罢,这种事情也许没有我想得这么郑重的。我认识的夫妻少有戒烟戒酒锻炼身体苦读育儿大全大半年才生小孩,多半是一不小心。没一准,朝子这样的单身母亲真的能达成心愿,养育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呢,谁知道!

总好过寂寞

回到上面Tim写的片段。

争执几句之后,B男(直也)不高兴地跳上床,不理A男(胜裕)。胜裕想了又想,走到床前,诚恳地告诉直也,自己打算去和朝子说清楚。

直也很开心,转过笑脸,掀开被子一角示意胜裕上来,接着断了的话头,悄声说:我也怕寂寞呀……

隔着被子,胜裕很用力地抱紧直也。

“你抱得太紧了。”
“嗯,总好过寂寞。”

不知道,这一刹那够不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2003年09月09日

上半截和下半截·《男极圈》

我的同志电影节(5)·《男极圈》

影片介绍

Totozi,你买这张碟,原本以为是男色电影吧?哈哈哈哈,慢慢失望去……《男极圈》简直可以作为社会学系讲解同性恋运动的教材片。不穿衣服的男人固然有,但半点也不撩人情思。

电影宣传多半靠不住。昨天说的《三心两性》,被译成《男色诱惑》不说,网页海报上居然还有什么“你的‘G’密,只有我知道”!G个头,那是两个男人耶!而且,我保证《三心两性》干净、家常,半点都没露出来过。同志电影一定要NC-17才行吗?我看不见得。

看过一出法国电影《人人爱上我老婆》,有场戏巨搞笑。做体育记者的老公受不了演员老婆时不时演出激情戏,搞得老婆心情也不好,在片场和导演口角,大意说,这是不公平的,我一人脱光了,大家虎视眈眈……过了一会,女助手赤条条地(腰系工具包)来通知她上戏——原来导演但求开工,照足要求做。谁知记者老公良心发现,觉得自己昨天无理取闹,买了束可爱的雏菊,前往探班。一推门,哗,从导演到灯光师,上下左右,触目所及都是一丝不挂的男人,森森然……全是老二!那神经不够粗大的男人“立仆”!

嘻嘻,这是我看过最多裸男的电影,半点都不色情。

言归正传,说《男极圈》。

为了能够坚持自己的性学研究,组织同性团体,争取废除德国刑法的第175条(同性恋者有罪),马格纳·贺胥费(Dr. Magnus Hirschfeld)年轻时坚持禁欲,拒绝了自己的赞助人及工作伙伴巴伦赫曼男爵的爱。男爵离开后,贺胥费医生开始嗜食巧克力,到电影中间部分,已经成了个中年胖子。

幸好,在经历艰难之后,他的事业与身材同步增长。对性行为医学的研究,获得广泛推崇,1920年如愿创建柏林性科学研究院,也引来了崇拜者卡尔·吉斯。贺胥费医生矛盾重重,既思念这个救了自己的年轻人,又觉得不能冒险毁坏清誉;及至再见卡尔,虽然故作冷漠,到底架不住青春与春心的内外交攻。镜头切换,两个人裹在白被单里,贺胥费医生不无爱怜地拥着小爱人,轻叹:我配你太老了……卡尔于是要给他一个surprise,从楼上的博物馆弄来个奇怪的玩意儿:巨长阳具手柄的鞭子,示意贺胥费鞭笞自己——嗷嗷的呼声……隔壁房间一直暗恋医生的易装“女”佣杜钦忿忿地揪起棉花团塞自己的耳朵。

好好好,我承认自己意识不良,尽捡情色片段讲。既然如此,不妨继续深入探讨一哈。我拍着脑袋想了很久,就自己有限的了解,依旧觉得同性恋是件违反生理的事情。男同的1/0“痛嘛是有点痛的”,怎么可能有快感?有的话也近乎虐吧?女同呢,即使“你的手指真厉害”,也很容易隔靴搔痒啊,可以达到高潮吗?想不通得很!口交的话,SATC里,萨曼莎倒是男女都做过,看情形十足是辛苦活。哎,真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啊!Totozi 认为:“这种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快感, 某种程度上生理反而退居其次了。”大抵说得不差。也罢,下半截是人家自己的事情,high不high又没有标准,难道做爱时贴上感应电极,做做神经传导或者肌电图?我看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关注上半截算了。

纳粹一朝掌权,作为倾心社会主义、犹太裔、同性恋者的贺胥费医生,事业自然毁于一旦。1933年,纳粹烧毁他的工作室,举凡书籍、影片、文物几乎全遭灭迹,相关人士遭无情的各式凌虐。事发当时,马格斯正在美国讲学,得知消息后,经友人劝说移居法国尼斯,一年后(1935年)即抑郁寡欢离别人世。影片末尾特别指出:时至今日,无人能重建当年规模的研究机构。

附一小段资料:

《男极圈》的英文片名为《The Einstein of Sex》,即“性学界的爱因斯坦”。贺胥费医生受邀拜访美国做巡回演讲时,媒体称誉其为“性学界的爱因斯坦”以示推崇之意,没想到贺胥费医生颇不以为然地答覆:“我倒宁愿你们说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贺胥费……”贺胥费最引人深思的不仅仅是他为废除德国严惩同性恋设立之175条款所做的牺牲奉献与努力,这跨越两次世界大战长达数十年的抗争事件之中心思想可谓自由主义的典范:“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生命型态存在,有无法漠视的黑、黄、白等不同肤色,更有长久以来被掩盖淹埋的事实:生命不必然为男女两性的壁垒分明而存在,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是以不同的生命型态存在而将之杀害,这是非人类的残暴行为……”

贺胥费虽因自己同性倾向的切肤之痛而进行人类性学研究,也为废除不合理的175条款努力而牺牲个人的性生活,长期守着禁欲般的僧侣戒律,却仍秉持医师的扶贫助弱宗旨,不分性别贵贱地为人消灾解难,甚至始终不懈怠地追究人类最大的困惑:性欲何去何从?从两性关系到同性恋情乃至婚姻协商都是他的服务项目,远远超越一般医师仅就生理科技该负的职责,从人性的根本问题救起,这是他引以为豪的基本信念,更是他作为“人”的终生坚持:人人都应该受到基本人权的照顾与尊敬,不该因不同的生命型态而被残害甚至剥夺生存权。

2003年09月11日

好得不似真的·《远离天堂》

我的同志电影节(6)·《远离天堂》

相关介绍

套用珍妮的话说,《远离天堂》是相当“格式化”的电影。朱丽安·摩尔的演技固然精准细腻,但对解“闷”毫无帮助。

50年代的美国小镇上……

弗兰克:升任经理之后,压抑多年的problem开始抬头。遗憾的是,刚摸着门道,就冒失地在办公室里“搂着个男人亲嘴摸屁股”,被太太迎头撞见(难以解释何以没有锁任何一道门)。在主动然则痛苦地接受心理治疗之后,弗兰克开始酗酒,惜乎如此苦心经营的脆弱防线,还不足以抵挡迈阿密beach boy间不容发的眉眼一瞬。problem归problem,这是个极要体面的家伙,事业固然出现危机,但只因男伴想与自己在一起,便轻易放弃名誉地位,向凯西请求离婚,实在没有说服力。

雷蒙德:弗兰克家新来的黑人园丁。此前,他大约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对种族界限啥的全然无所知,温厚坦荡地与女主人谈心,诚邀她前往黑人餐厅共舞。这是五十年代呵,“小石城事件”刚刚发生,金牧师还没来得及告诉世界他有个梦想,negro暗含贬义,雷蒙德真是得风气之先。此外,他还矫枉过正地品味高雅,喜爱米罗一类的现代绘画,并颇有个人见解。

凯西:社交圈子里受人羡慕的太太。除了发觉丈夫的性趣极度震惊,这个女人一以贯之地善良克制,热切又小心地对待接受心理辅导的丈夫,平等开放地对待黑人园丁,衣着得体,言语温厚。即使在心潮最彭湃的时候,也发乎情止乎礼。

如果一件事好得不似真的,可能它的确不是真的。电影开始时,凯西和弗兰克如花似锦、完美无撼的中产生活如此;电影结束时,女主人公理由充足、完美妥帖的婚外春情同样如此。

昨天,好学的danzhu建议我“再多说点‘同性恋运动’,这位主角(Dr. Magnus Hirschfeld)的事迹如果换成争取种族肤色平等,是不是也说得过去?”白人、中产阶级的弗兰克听说妻子与黑人、园丁(哎,他还有片小店,都不能算是纯粹的无产阶级呢)有些子流言蜚语,几乎暴跳如雷,全然忘记自己的边缘身份,够讽刺吧。不同的弱势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虽然一般儿处于白眼中,却未必瞧得起彼此。换,如何换?!我用迈克那声冷笑答你吧:“你以为饱遭歧视的弱势群族肯定有高人一等的怜悯心?你以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诠释者?”

唉,关于这部电影,迈克的评论酣畅淋漓(《<远离天堂>:人间的条件》),好看得很(珠玉在前……)。只是他文章开头引用的对白,我似乎没有留意到。看来还是不够切身,以至于看电影浮皮潦草。

p.s:《远离天堂》拍五十年代的美国,片名、字幕刻意摹仿当时风尚,粗体手写、花体字……中产阶级太太们开火箭式尾翼的家庭车,穿着搭配过度的裳裙,金红、艳绿,站在修葺美观的屋前花园里,说陈词滥调的客套话。看起来真是闷啊闷!我想念《美国丽人》,中产阶级总算还有错乱疯狂的机会,感谢社会进步。

今天中秋哦

2003年09月13日

关于衣衣……

中午,在大大小小的圆罐子帮助下,两只夏末秋初最深藏不露的金钱豹顺利变身。心满意足地用“好像不是自己的钱”(对我来说确实不是)的餐券,吃了顿偏贵而且点多了的午饭。我和Totozi悠悠哒哒地往碟片店移动,一路window shoping。在“主题”看见条军绿裤子,腰头口袋搭袢扣子设计得潮流而又不失明快,“试试试试”,Totozi最乐意与店家为善——可是!居然没有我的size!哼!

不过,算了!吃饱饭的人民脾气好。我观察过了,除了VERO MODA挂出几件嫩绿裳子,今秋总的说来还是军绿当道!Totozi忠言逆耳:你已经买了一条军绿色的裤子(其实是两条,一条加长,一条九分,她没留意其中的分别),同样颜色,类似款式的衣服不宜再买。是啊,对,有道理,But,不过,但是……这两条穿起来都有些小问题(买的时候自然是满意的),再说都是夏装,还有……呃,只要不是完全一样就不能算是重复购买,这和我们拥有无数条牛仔裤应该是一个道理嘛,blah...blah...blah...

我喜欢这个颜色很久了,腕上军绿的casino表表带已经严重磨损(考虑到它的价钱,只好装没看见)。我疑心自己会拿出前几年找白衬衣的“白痴”劲头寻寻觅觅,直到翻到一条全无缺憾的绿裤子为止,虽然它看起来完全有可能平淡无奇。所谓品味,就是这么回事啦,哈哈哈哈……

因为早看过提示:“如果脸色不好就请尽量避免娇嫩如青绿色的衣服,否则就会像一只大青虫赫然立在墙角一般吓人。”所以虽然军绿与粉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鉴于我的脸色经常像人家欠了我几百吊,这个色系的上衣还是免了吧。

话虽如此,前些天散步,不经意间瞥见小店橱窗里一件泛白的淡绿衬衣,两条腿还是不由自主地往里迈,绷着脸,不错眼珠地看了半晌,算是看清醒了:这彻头彻尾是件男士衬衣!搭配米色裤子,质地优良。绝对没有半点误导的意思,也没留下男女通用的桥梁。

在《紫薇愿》,师太让芳契“喜欢穿男式上衣,尤其是在冬季,一件小码凯斯咪西装上身衬得她英姿飒飒……天气再冷时罩件男式长大衣,更显得一张脸细致玲珑”。但就我在试衣间的有限经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嘎嘎乎其难矣。没奈何,只能继续在“没有理性可言”的女装里翻翻捡捡。

说到男装,一向喜欢《城市画报》上欧阳应霁的专栏“设计私生活”:罗列、揣摩、迷恋设计细节,恋物也要有眼光有水准才行呵。前一期写到情迷白T,一下子受了蛊惑,没头脑地暗恋起男式的贴身白T。

欧阳应霁在图释中提醒:《欲望号街车》里,马兰·白兰度微微汗湿的恤衫是灰色的。

没看过那部电影,嗯,事实上我只看过不怒而威的唐。天知道我为什么记得他穿白T的样子。

我还真站在佐丹努的内衣架前发了会小呆。白色、小圆领、袖口贴紧胳膊,最简单的白T恤:

但是想穿出Christy Turlington的效果,是没有可能的——我怎么能忘记自己还有小肚腩,呜呜呜呜……

不不不,我不会“为了把白T恤穿得好看一点而努力改变一下自己的体态”,Totozi已经说了我买《体线》是标准的叶公好龙。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喏,这是我渴望的身材(因为全然没有可能,索性放下心来吃吃喝喝):

我正在努力说服自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那衬衣或是恤衫与我无干,小姐歉然地从仓库钻出来,告诉我小码白T卖光了,欢快地建议“继续看看其他新款”。我于是心平气和地买了条裙子走人。

2003年09月14日

欧阳应霁

昨天在blog里说到喜欢《城市画报》上欧阳应霁的专栏“设计私生活”。检索时偶然发现三联书店即将出版他的《设计私生活》、《回家真好》、《两个人住》(价格分别是28元、26元、29元)。欧阳应霁虽然在香港成名,但这三本书都首先在台湾出版,前两本属大块文化,有专门网页予以介绍(有书摘链接,可以看看),后者由松桦文化出版,行销似乎一般。

欧阳应霁在《城市画报》最早的专栏是漫画“我的天”,风格颇似涂鸦,思路诡异。比如《鲜花和鲜血》:1.种了十年的好看的花突然一夜间死光了。2.她开始怀疑大自然在遗弃她。3.一个渺小的人究竟可以做什么呢?4.她开始吃二分熟的牛排。当然也很有幽默感:比如《解决》1. 他果断地作了一个决定。2. 他决定不再等了。3. 实在没法再这样拖拉下去。4. 还是用钱解决问题最简单。

我的天

之后的“两个人住”是个设计用心且有趣的系列,

他们决定两个人住,然后从门的造型、窗的高低、灯泡的牌子、食物盛具的质感、洗手盆的往事记忆、屋子里的各种气味、到床上的第三者──小玩偶……他们总是挑挑剔剔窃窃私语地讨论着?rTadao Ando清水混凝土的简约美学、Antonio Citterio的轮子设计、Lucie Rei的茶碗、中国式的冰片纹四屉书桌……书中散布着他们的私密生活、他们的生活哲学、他们对时尚的品头论足,甚至还包括不能裸睡,一定要穿著没有商标的白内衣裤睡觉的怪癖。(瓶子)

不过书里看起来甜蜜、舒服的一对人并非作者和他的妻子,这只是欧阳应霁编排的一出戏。

欧阳应霁本人

今年的“设计私生活”每期一个主题,收成书后,共28篇文章分列4辑,“人”、“时”、“物”、“地”,分别指涉生活隐秘而细微的元素,小到调羹、灯具、椅子、T恤,大至“9.11”和切·格瓦拉这样的话题

“不情迷采购不精密步骤不漫天形容,他在乎的是背后与人的关系”(这篇介绍颇值得一看:世界旖旎,设计的光抓在手中)。欧阳应霁的看法十分诚恳:我只希望……找点时间和机会去真正认识了解身边人与物背后的大小故事,学懂尊重和欣赏蕴含其中的创意,尝试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在拜物恋物之余,寻找人的弹性和可能性。

我尤其爱看每篇的跨页图片,深棕色木桌上有序罗列着相关物事,解说呼应,但时时旁逸斜出,个人趣味游离其间,比如“旅馆”篇,一支挤得不成样子的牙膏躺在枕套、沐浴液、宣传册外一角,图释说:“不知怎的,总是要带自家牙膏牙刷上路。”又或者白T一篇说班尼路2003年款略带弹力,更得他心……

他的文字更是善讲故事,看似不经意的开场,总吸引你去到设计背后。来龙去脉、人与故事,这些资料早已是他亲历的一部分,捻熟但不沉溺,欣赏而非盲目倾倒。开阔的眼界与圆熟的趣味,都不是内地作者能有的,这里自然也有环境的因素在。

《回家真好》我了解得不多,照抄一下:本书是作者探访香港、台北、大陆三地18位名人家庭后的随笔摄影集……18处精彩的家居风景,共同呈现华人世界私密的家庭魅力和艺术人生。

内文版式

这三本书的出版时间都是七八月间,也许是为了迁就订货会。不过最近应该可以发货上架了,十分期待!

2003年09月16日

乱翻书·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写得真难看呵,丢脸!向被盗用名言((Dance like nobody is watching))的danzhu同学致歉。

◎《一百个人的十年》值得一看。只是,这些口述实录经过记录者的整理,语气上难免趋同。印象中《美国梦寻》不至于如此,不过那是多少年前看的书,也难说得很。《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有许多历史照片;版式蛮奇怪的,图片“出血版”,版心下移,基本不留地脚,页边也很窄。这对工艺的要求太高了,裁歪了的页码不在少数,好在不算离谱。重看7、80年代的书籍,虽然纸质简陋,但基本上都很“正”,疏朗大方。现在的印刷技术越来越好,切割装订倒像是在倒退,真是想不明白。

◎《一个清华女生的非常日记》大约确有所本,细节非常生动自然。其中有个丑、骄傲、写诗、组乐队的女生叫郑飞鸿,一望而知是指吴虹飞(阿飞姑娘),与其他情节关系不大,不知是否为增加清华实感而加(或者保留)?这本书让我想起七七那些小帖子的调调,这小妞最近混到哪里去了?!

◎还借了本《SARS时期的爱情》来翻,骇笑!!!

全文连载

这本书的腰封吹得响啊:文坛金童玉女,名动江湖的少年情侣,新一代青春文学偶像,双剑合壁闯江湖……仔细看了看,原来作者吴健、霍艳都曾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奖。出于对新人赛的敬意,我认真拜读了数页,笑死掉了。什么呀?!抄林少华版村上春树也抄得太没谱了吧。

“好久没有这么舒服安心地接吻了。”她喃喃自语般说道。
“怎么说?”
“好多烦心的事呢——令人无聊的工作,和乐队成员的风格问题,还有那个讨厌的让我去做流产的家伙……”
“烦心的事我也有来着——”我大致讲了染染和法国女孩儿、W、宇宙精灵电报公司等等等等,千头万绪,儿我的叙述委实凌乱不堪,因为自己也未曾理出一个头绪来……
“得得——确实够复杂……”她也皱起眉来,颇为苦恼似的说。
后来她就在我床上早早地睡了,换了颇为可爱的睡衣。

得得,还颇为可爱的睡衣!“比村上春树更春树……比安妮宝贝更宝贝”,哈哈哈哈!我打赌文案一定是紧抿着像猫一样咧开的嘴巴,忍着恶作剧的快感,暗暗赞美自己天才的洞察力写下这句宣传词的。

整个作文教育无非拟好范文教大家抄,新概念作文的“新”在于要求大家自己看了课外书抄。韩寒抄钱钟书,尹珊珊抄王家卫+村上,郭敬明抄CLAMP,这都算了,模仿也算是一种开始。这两位的抄法,当大家是白痴啊。鄙视他们!

按此阅读全文 "乱翻书·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

2003年09月18日

一个编辑劳工的苦水经

这几天,公私两处都不能宽带上网,郁到病!主任出差回来了,签付的deadline将至,老友好像天上掉下来一样过境停留……越是困倦得要死,越是不想睡觉,仿佛非如此不足以抵抗时间。这篇简贞(女字旁的贞,这个愚蠢的blogger.com支持了简体中文就不能夹带繁体,明显是没有搞清楚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这个道理)的文章以前曾mail给若干好友,下面这段“前言”也是那时写的。呵呵,炒炒冷饭,更新一下blog。编辑苦水经自然不止这些,如果是内地的出版机构,还包括就选题向保守的决策层争取,为不合理的核算方式困扰,因发行明渠暗道通与不通有心乏力等等问题。算喽,It's just a job!看着玩吧。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时常有人问我大学四年历史系学什么。问这种问题的以男生居多,尤其是理科生,我猜一定是学高数学秀逗了。我总是心里一边喃喃骂"白痴",一边微笑着解释(风度一定要好,我自己都佩服自己)。顺便盖一下,我发明了足以眩倒他们的三大解释:先从历史分期开始,颠覆中学历史陈腐的界定;然后解释历史不尽然是帝王将相,讲讲魏晋南北朝的人民生活(诸如磕药、华服敷粉);再石破天惊地指出若干疑案,首选大家都熟悉的清末故事,比如袁世凯有没有告发谭嗣同等等。一轮笑谈下来,我渊博的光辉形象也就基本确立啦。厉害吧!但是……很累啊!渐渐索性疲赖地说,呵,大学历史系,哈,我尽挂住吃喝玩乐啦,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学……谅再蠢的家伙也知道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西西。恩,跑题太久,收回来收回来。现在没有人问我那个愚蠢的问题了——换了另外一个愚蠢的问题:编辑做什么?我通常要先界定编辑与记者的区别。然后那些蠢驴就会接着发问,大意为那你的工作就是校对喽,或者你应该很闲,没有事做等等。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对发问者饱以老拳,TMD,一点尊重劳动人民的意思都没有,知识面这么狭窄!白提供你精神食粮了!霍霍,终于暴露啦,我真是毫不淑女呀。我记得自己最眩的答案是:唔,你问编辑做什么?你读报看杂志偶尔买买书是吧?编辑呢,就是决定你在这些出版物上看到什么的人,恩,对,我们决定你们看到什么!牛吧?!算啦,那是唬笨蛋的——实则小编如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请看下面这篇肺腑之言。

一个编辑劳工的苦水经
◎简贞

编辑跟加工区的劳工没什么同,尤其是位于基层的编辑,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很少被读者(或使用者)一眼识出而单独地对他们表达感谢……

1.在一次非正式的口头调查中,十位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被问到"你最想暗杀的人是谁?"时,有九位痛快回答:"作家(内含译者)!""只有一位慢吞吞说:"计算机排版行的打字小姐!"这个答案稍嫌勉强,她承认原本作家是她的第一人选,"那,干嘛换呢?"她想了想,又慢吞吞回答:"都……都给你们杀光了嘛!"

2.所谓"编辑",是指以特殊技术将创作者的智能产物变成可供印制、出版的一种工作(及人)。编辑主要依附在以文字为主的媒体上,如报纸、杂志、出版社;现在,有声书与即将蜂拥来袭的电子书为编辑的工作内容增添变量。套句俗话:愈来愈不好混了!

3."编辑"又可分为"文字编辑"及"美术编辑",一般简称"文编"与"美编"。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编辑"专门指文字编辑;早期的编辑老爷们不仅学贯中西而且五艺俱备,有关版面、封面等美编技巧无不亲炙,只在完稿部分请个工读生割割贴贴了事,因此直呼之"美工"。美则美矣,"工"字令人不悦,当然,也奉天承运碰上咱们这社会开始注重"美术设计"的专业了,所以,干脆把"编辑"一剖为二,一半赏给文字,另一半赐予美术,两相平安。

平安吗?这个嘛……难以启齿。

4.一个负责任、敬业乐群、可堪造就的编辑(指文字编辑,以下同)必须锻炼出一种本领:把编辑台当作一架电动削铅笔机,将自己视作一枝有受虐倾向的铅笔。喀!!喀喀喀……咻咻咻!在每一个晴天,每一个窗外下着雨的晚上,因自己的生命终于找到施虐者,而流出感恩的薄泪。(是这样的吗?)

好吧,说正经的。编辑跟加工区的劳工没什么不同,尤其是位于基层的编辑,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很少被读者(或使用者)一眼识出而单独地对他们表达感谢--如果有谢意,通常会指名交给作家、出版者。编辑是一群无声、无名字的人,他们的一生像一块巨大冰岩,慢慢在燥热的世间溶化。

5.约百分之八十的基层编辑是女性(所以,请允许我开始用"她们"来叙述),大多出身大专院校文学院及相关科系。一般印象里,文学院似乎擅长孵育作家,其实是凤毛麟爪。更多的文学院毕业生如果不转行、不深造、不教书直接倒人社会,在她们漫游般的觅职旅程里,很少不经过"编辑"(或类似编辑)这一关的。当然,她们必须重新学起,因为,学校课程没排这门实学致用的学问。

编辑们,十个有九个半曾经在校园生涯里编过校刊、墙报、参加作文比赛、书法比赛、在周记上抄录卡夫卡或泰戈尔名言、给心仪的作家写过信、上过文艺营、逃课去听新书发表会、赶国际影展、写过文章、办过文艺周、给女友或当兵的男友写厚达十页的情书。

她们在学生时代大多是校园风云人物,最起码也以多才多艺受到老师与父母的赞美。她们的字都写得整齐、漂亮,最重要的,对书有感情。然后大学毕业,踏入编辑这一行,差别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而已。她们什么也不懂,从基层做起。

梦的时代结束了。多年以后,她们自堆满稿件的编辑台抬头,从抽屉拿出人工泪液仰首点两滴后,睁眼望向窗外,看见不远处停在屋顶电视天线上的一只麻雀跳跃几下,朝黄昏的天空飞去,才惊觉到,梦要走的时候,是不会跟任何人打招呼的。

6.有三个罹患职业病的资深编辑最近一起报名学气功。一个是凡有关节处必隐隐酸痛,尤以头、颈、肩、背、腰为烈;一个是除此之外另加上眼睛干涩、常有飞蚊飞蝇(甚至飞绳)掠过之感;一个是除以上之外另添胃溃疡、不定期腹痛。她们传承了编辑职业伤害的三大门派:"骨干派"、"眼目派"、"肠胃派";愈是资深的编辑愈能精通各派功法,集大成而寻访中西名医。她们的贴身恩物是:大小按摩器、痛贴贴、腰垫、撒隆巴斯、胃乳、表飞鸣、普拿疼、眼药水、凉眼贴……在花粉、牛蒡茶、蒜头精之后,最近流行吃卵磷脂。

是的,她们最想偷情的对象是:精通按摩的指压大师。

其中一人,她的症状已晋升精神层面了,编辑生涯"迫使"她随时随地兴起"校对欲"。她会情不自禁校对招牌、Menu、广告DM及正在阅读的任何一本书。以下发生的事有点悲惨,请哀矜勿喜。

一晚,临睡前,她正在看巨册的、以同行价买的类似中国历代精采秘戏图汇宝,文图并茂、缠绵悱恻不用说了。她的"配偶"一时天雷勾动地火,翻身匐匍而来,一头钻人衣裳内正要游山玩水,她说:"等一下,不要动!"抓起枕头压着配偶脑袋,再把秘戏巨册搁于枕上,反手摸出一支红笔,喃喃自语:"这个编辑干什么吃的?明明是'床笫',ㄗˇ,误成'床第',床上的事还有什么第不第的,又不是考试分及第、落第,还秀才、举人咧!"瘾头既起,连校数页,把"第"字圈出,写上"笫"。(注:在繁体中文中,"笫"是床上的竹席,形近于"第";"第",有次第、门第等意思。"床笫"指枕席之间或男女房中之事,所以当用"笫"而非"第"。)这不打紧,还唠唠叨叨意见一堆:"这个出版社太不负责了,应该注明这些图是'参考书'不是'教科书',要是有人按图索骥,不骨折才怪呢!这会儿功夫,够她的配偶宛如烈焰突逢滂沱大雨,万籁俱寂;闷一肚子气回复原位,侧身安息。她校饱了,捻灯欲眠,想起什么似的,拍拍他的肩:"你刚刚有什么事?""没。""哦。"亦侧身而卧,奇怪,胸口痒痒的,一定又是他没刮胡子扎的,随手挠了挠,打个哈欠暗思:"做过了吗?好象做过了。嗯,这家伙愈来愈神不知鬼不觉。"

以上略经添油加醋,大体上忠于原著。另外两位资深编辑提醒她不可"废寝",免得配偶在外培训"人才"、储备"干部",把家里这口子升为"顾问"——顾而不问。

后来,应验了。她哭哭啼啼诉说婚姻破裂争吵史,忽而掠过一抹得意神色,协议书上"签署"打成"签暑",被她抓到了。

7.忠于原著,翻成大白话是:请一字不改。通常你会在作家交给编辑的原稿上看到这行字。作家最"痛恨"编辑擅自改动他的稿子,哪怕是一个"的"、哪怕一个","、哪怕一个"……"数数看,六个点,少一点都行。

作家跟编辑的关系既是亲家又是冤家。灵异派的说法是,这辈子干编辑的都是前世"焚书坑儒"、兴"文字狱"的;作家嘛,皆是被坑之儒、下狱之士,一口冤气还没散。两派人马于今生遇合,冤头债主,坐下来好好的算个清楚。

可不是,哪个编辑不手痒,心里嘀咕:"字写得跟天女散花似的,错字一大堆,前后文不统一,文章写得这么烂,还要我伺候!"实在按捺不住,红笔一挥,改起文章来了。

有些作家海派些,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编辑替他整容,甚至原本杂乱无章的内容经编辑拉出架构、重新整编、下标题换书名,脱胎换骨令人眼睛一亮。这层关系,是善缘。

有些则铁腕作风,死不认错,毫无商量余地。曾经有个作家在看到三校稿时,发现几乎每页都被编辑更动过——无非是"的、地"之类、常用字统一写法及下小标,他气炸了,冲进出版社老板办公室,把稿子摔在桌上:"叫你的编辑依照原稿,全部给我改过来!"

十多万字稿子,小编辑含着眼泪一字字对照改。当然,编辑错了,她忽略了"著作人格权"保障作品的完整性。但是……但是,有没有人忽略了她的感受?

这种关系,是孽缘。

8.编辑是"多功能处理机"(简称"奴隶机")。在分工不清的年代(现在仍存余绪),编辑除了发稿、校稿、管印制,还得兼理企划、公关、财务、业务、读者服务。当然,美编闹脾气或过度琐碎不好意思打扰人家时,还得甩甩针笔、擒拿美工刀。以做一本书为例,一个全能的编辑大约必须跟十五到二十单位联系,每一单位平均以三通电话计,约四十五到六十通电话——在不出差错的情况下。

编辑几乎不可能一次只伺候一本书,有的同时操作一条书系(十本到一、二百本不等)的所有状况。

形势吃紧时——譬如配合电影电视档期、选举、热门新闻、作者来台,她有可能被要求加班"赶书"。作者大多觉得编辑对他的书不够照顾:出书太慢啦,封面太丑、作者名字体太小啦,没做腰带摆在书店不明显啦,发书不普及啦,没做广告、安排媒体访问啦,版税没结啦……在分工精确的出版社,以上这些问题分属各个单位,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童养媳般的小编辑到处喊大哥叫大姊:"大哥,××作家那本书的封面作者名字太小了,可不可以'麻烦您'改?""打样了还要改!哪里小?做墓碑啊那么大干嘛?""大姊,书什么时候可以印出来?""你眼睛脱窗啊,没看到我在赶吗?为什么到蓝图了还要改,编辑干什么吃的?""作……作家说要……要改的!""你不会叫他不要改啊!""大哥,我……我们可以不可以帮那本书登个广告,作家在问……""不可能,经费有限,档期排满。""大姊,可不可以先把那本书的版税结一结?""没办法,依合约出书后三个月支票。"小编辑出巡绕境失败返回座位,"小编,二线电话。"有个作者来电抱怨何以新书拖两个月还未出,旧书在书店找不到?小编给不出答案,对方甚不谅解。"小编,四线电话。"有个作者来电要她把再版版税结一结后,帮忙到邮局划拨一本杂志、透过同行优惠代购一套书叫快递送到家、买两罐乌龙茶连同他的书每种各一册海邮给他的国外朋友。才放下电话,紧急指示要她三天内赶出一本电视小说、四天后再版数本书。她熬不住了,当场痛哭失声:"我做不出来!……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出来!……"

9.编辑八恨:

①作家黄牛,没交稿(或稿子跑到别家出版社)。
②到三校稿了,作家还要大幅度修改。
③蒙混的译者,害口她必须比对原文润稿、改稿。
④无法准时交件的封面设计者。
⑤印制部门拖延。
⑥难缠的读者为了几个错字骂她半小时,甚至每天十多通电话骚扰。
⑦书滞销。
⑧老板宣布今年不加薪。

编辑恶梦:错字都没校出来。
编辑名言:"为人作嫁衣裳。"
编辑口头禅:"再版的时候改。""什么时候交稿?"

10.基层编辑起薪,从一万七千至二万二千元不等。五年前,某家赫赫有名的杂志社,起薪一万四千元。扣除劳保费及薪资所得预扣,每个月拿到手上的少得可怜。

她们——基层编辑,极大比例家住东、中、南部,必须在外租房子。为了节省开销,与人分租一层公寓,五、六坪的房间就是她的家。每月薪水扣除房租水电、交通伙食、寄给父母贴补家用的,大约剩下三千至一万元之间。她们开辟财源的方式:写稿、帮别家出版社编书及校对(校对价码:每千字十五~二十元,校完一本十万字的书,可得一千五百~二千元之谱)。

她们大多未婚,由于工作场所以女性员工居多,不易寻觅对象。万一结婚了,又不幸有了,她们会这么做:一大早搭公车把孩子送到保母家,搭公车到办公室;下班搭公车到保母家抱孩子,再搭公车回家。每月付保母费一万二至一万五不等。她们的大包包里塞着日用杂货及未做完的稿件、赚外快的校稿。她们很努力存钱想买一间自己的窝,她们不敢多想未来,怕仅存的幻梦碰到现实空气会令自己突然崩溃,昏厥在丑陋的街道上。

有一天,她们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勤劳的午夜牛郎一晚的收入近十万。
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她们想,这个社会是不是需要来点革命?

11."编辑"这这一行的头衔充满创意,粗略可分三级。第一级:"助理编辑"、"执行编辑"、"责任编辑"、"特约编辑"、"行政编辑"、"资深编辑",特征是:年龄轻资历浅工作繁琐报酬低。第二级:"主编"、"代理主编"、"执行主编"、"特约主编"、"资深主编",特征是:忍辱负重煎熬四、五年以上,薪资略高,稍有小权,工作能力受同行肯定。第三级:"副总编辑"、"代理总编辑"、"总编辑"、"荣誉总编辑"、"总策划"、"编辑总监"、"出版总监",特征是:入行十年以上,有开辟路线、策动书系能力,必须承受业绩压力;曾经做垮数家杂志或出版社,周游列国、人脉资源丰厚。别人叫不动的作家,他们一出马就搞定。不过,其共同的潜伏病是:想自立创业。因为,这群人最容易跟老板拍桌子翻脸。

报社除外,国内的杂志、出版社大多留在春秋战国小邦林立的局面,个人独资、家族事业色彩浓厚。遂不能打开格局。就算以"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由于超级大股在老板手上,难脱公私互通之嫌。组织架构先天不良下,员工福利仿如天方夜谭,调薪比率自由心证、赏罚不清,当然,没有退休制度。

文化事业在沙漠土壤的台湾确是高风险行业,每个老板都诚恳地希望员工共体时艰。但是,如果赚钱了呢?有没有想到设计一套合理的计算方式与员工分享利润?不行,因为公司必须追求更具扩张性的成长需要投资。如果追求成长是经营者的第一义,请问,员工是第几义?

而宿命是轮回的,那些高干编辑自立门户之后可能会——希望不会,用同一套老板兵法统御他们的员工。

每年夏天,一批无邪的大学毕业生倒入社会,招募编辑的讯问如蝗虫过境。

12.是的,编辑们曾经有过作家梦,希望有生之年能活在创作的喜悦里。她们更年轻时曾以才华横溢受人赞赏,人人视为璧玉。那个梦仍如春天绿树在远处呼唤:归来吧!归来吧!缪思的儿女……而挑灯提笔偷偷写就的诗篇或小说,又反过来讥讽她们的生涩与不切实际。资深编辑奉劝她们:"放弃吧,这些路我们走过了。写不出来的,就算写了有人肯出,你那些诗啊散文小说的,一年卖五百本了不起,你要不要活啊?"

她们终于知道,梦,是一种天谴,是最沉重的轭。

13.走进国际书展,一个台湾来的编辑很难不感到自己像个文化乞丐而卑微起来。我们有什么?我们到底有什么?可以光荣地摆满一长摊,说:看!Made in Taiwan,想买版权,我们很乐意进一步了解贵社的出版计划。

每个编辑有个抽屉专门放洽购外版书的prcposal,一迭。国外出版社的授权范围大多是:仅限台湾地区。为什么不拿全球中文版权?哦,不,那是China,另一个世界、另一桩庞大的生意。

一个台湾来的编辑终于知道自己站在世界版图的哪个位置,而本土自制的路如此漫长。

14.编辑常用术语:原稿、发稿、校稿、回校、完稿、打样、清样、清版、蓝图;细明、仿宋、粗圆、平二中黑、粗明长一、楷体、淡古印……版型、书眉、天地、卷名页、书名页、蝴蝶页、大标中标小标、版权页、夹页、广告页、三批、全十、内文、页码、页序、落版……封面、封底、出血、书背、耳朵、腰带、级、体、台、令、开、刷、骑马钉、胶装、穿线胶装、雾光、蛋白、平凹、PS;ISBN、CIP、条形码;齐头齐尾、左右各空一行、直打、横排、字数、行数、字间、行间、急、特急、急急急、Printed

别管明天,让我们来一个快乐的结尾吧,就用这些烦死人的术语,写一首情诗献给我的文化劳动界伙伴——编辑们:

我的心出血
落版在三批的仿宋蝴蝶页
你粗圆的耳朵
难道没听到平二中黑的呼唤
啊!今夜非常穿线胶装
淡古印的月蒙上雾光
思念的版型左右各空一行
我彷佛看见蓝图
与你齐头齐尾直打横排
躺在版权页上
叫天地为我们清版之后
写上Printed in Taiwan

2003年09月19日

既见帅哥,云胡不喜

不得不说,蜂窝煤是个聪明的同学,深知“自己先八了自己,免得被别人八得更糗”这个道理,趁W1出门玩耍,赶紧写了篇蜂窝煤糗医记()示众。我就比较差啦,没注意到帅哥穿的是白衬衫,被Totozi同学自说自话地编排成意乱情迷,没当机立断写blog自我洗刷,被她抢在了前头,还某人某人的呢,搞得不常看博的木鱼迷惑不已。

对了,事情要从木鱼同学这里说起,因为Z帅哥是她的老友。某次与木鱼饭饭小酌,该帅哥drop by,晤谈片刻。我坦白说确实惊艳了一哈。一件过客酒吧简单的黑T(网站上这款只有白色图示,大家自己想像吧。我觉得过客的T恤蛮好看的),穿起来那个叫利落有型,拿我高中时代的名言形容就是,很有观赏价值啊……BTW,木鱼同学想必有同感,忍不住讨了件黑T来效颦,效果……呵呵,我还是不说的好。

我当即充分表达了这一心情(帅哥走后,当然),木鱼于是很八卦了一番帅哥的来龙去脉,此处先按下不表。单说很久以后的一个周末,与Totozi 等三人,在茶亭闲逛。此处为破落骑楼,小店林立。Totozi 在前面悠哒,我接个电话,落后三五步。说话间,便装店中闪出一男子,随即骑上电驴飞驰而去,依稀认得是Z帅哥。一会儿讲完电话,赶上她们,我随口说:“哎,刚才有个人过去好像是木鱼的朋友。”“是不是刚才那个帅哥?!是不是那个帅哥?!”Totozi 惊喜地连声问道……哈,人同此心,既见帅哥,云胡不喜?

这个故事,在又过了大半年之后,终于被当作笑谈说给帅哥本人听啦。帅哥到底帅了好多年,见过世面,开开心心地一笑置之,不会以为我们平白要吃他豆腐,赞……

Totozi 曾写过一篇没啥内容的blog,提到“十点后再到三坊七巷林则徐母家旁的一处小宅院听六女一男神吹海侃”,说的就是当日情形。忙碌灰暗的一天末了(师太说:狗一般生涯),再见帅哥是多么让人精神一振的事啊!要不这一天有啥好记下的?!

“三坊七巷林则徐母家旁的一处小宅院”是帅哥住的地方,在文儒坊。巷口有清代的石碑,要言不烦地规定着保洁、防火、杜绝临建。虽然已经破落了,但比寻常街巷整饬清静得多。路边玉兰开花的时候,他的小院想来暗香蕴藉。

帅哥今年才整理好这个租住的院落,搬进来,木鱼很是羡慕,叨叨好久了。那天得着邀请,Totozi 和我简直是飞奔前往啊。小院其实不算规整,亦并非旧时大户人家,一楼砌了砖墙,显见年代较近。一进门是宽宽的过道,红的蓝的宫灯,小有些迷醉的气氛;抬眼望见院子里喝茶饮酒的朋友,坐在不知从哪淘来的阔大础基上,看着真写意。院子一角有井,Z从长安山上(嘻嘻,此乃师大旁边的小山)挖来的竹子长得很快,苁蓉摇曳,密密地搭出荫蔽的一角,已经覆到了厨房的屋顶啦。

一个人住在这样的小院,是什么感觉呢?十点钟,巷子里已少有人走动,凋敝的旧房子沉默地印在城市暧昧的夜空里,像是略一屏息,将长长地舒一口气,散出燠热的气息。小院子里朋友们把盏谈笑,音箱里的摇滚乐因为声音小,在记忆中褪成呜咽的背景,回想这场景,不知怎的,仿佛韩熙载的夜宴。

众人离去之后,小院又将如何?木鱼一向说Z帅哥因为家境好的缘故,身上纨绔味道很重,我倒觉得不尽然。据说他曾在小镇西塘一住月余,每天晚上躺在桥上看星星(打电话叫杂货铺送水果来,呵呵)。说给朋友听,都觉得……不止要有时间有钱吧,难得的是那种闲散的心境。

第二次和朋友去Z帅哥的小院,与座上客不熟,快快地离开了。夜略深,他发短信来:“他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半个月亮刚到院子,皎洁明亮。你太早走了,现在很静很美。”“月亮到屋顶了,一会儿就到竹林上,等待它来,等待它消逝,等待天空慢慢亮起来。”看得我忍不住叹了口气……

21岁的承珏在自己的生日舞会上,溜到偏厅,哼起一首老歌……黑暗中袁祖康说:“(这)证明你有灵魂。”天,每个师太迷都知道我的意思吧?偶尔想起西塘的星空和小院的月华如水,觉得帅哥也有灵魂(我知道这么形容人蛮可笑的)。

Z帅哥正在筹备一间酒吧,在内河交汇处,青砖的老仓库,做得很用心。Totozi 和我拜访过工地,都觉得很不错。或许等开张再作摄影报道吧。

只是,我们都觉得他没有以前好看了,虽说“架子还在”。不晓得是我们看习惯了,还是帅哥不够珍重自己。一定要保持啊(请用日剧里“一定要幸福啊”语气念这句),要是帅哥褪色了,我们该……多惆怅啊!

2003年09月21日

你怎么讲话的?

Bamboo在与Danzhu、风也FB之后有句评论,我一直没想通:“Danzhu……说话的时候和KIDY一样会尾音上扬。”Danzhu是广东人吧?我和她口音会得相似吗?嗯,我的情况比较复杂,家长分别来自江苏宜兴和江西上饶,生在福州。小时住在部队大院,北方兵多(隔壁那对夫妻一个是山西人,一个东北的,周末喜欢做面点,还自己拉面呢),老妈一向都同我说普通话。以至于后来回上饶,我一句也听不懂(回宜兴也一样)。中学在南昌,家住学院,说本地话的还是少。加上江西人说普通话的多,虽然沾染风味少许,我到底也没学会用南昌话念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表白(南昌话管“不美不好看”叫“(长得)不客气”,念起来可搞笑啦),不是不遗憾的。北上求学,因为因为把“人类”念成“人内”(r、l不分),屡遭ivy嘲笑。再回出生地,普通话较本地孩子标准些,不过也靠不住,我看自己离“灰灰烟灭”也不远了(h、f不分)。说起来,我发觉每个地方的句尾语助词都不太一样:听Bamboo和小风说话,短促的“呀”比比皆是;福州人用的较多的是“喽”,有时再接个“哇”(“喽哇”),略为滞重;而南昌人爱用“Sa”。这里说的都是女生讲本地味道的普通话时。至于我自己怎么说话,倒真没好好注意。

琢磨一通,不得要领,刚要丢下,看到一则本地新闻:用语不规范 "推普周"让市民长见识 ,网页随时可能删掉,还是贴在这里吧:

  “没想到平时说得非常习惯的‘你菜多吃点’、‘我看他不到’等说法,都是不规范用语。”昨日,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的第6届全国“推普周”宣传咨询活动上,市民们大长了不少见识。

  在现场,市民们拿着一张张普通话模拟测试试卷,想看看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到了哪一级。一名市民刚念一个字,就被现场的测试员给纠正过来了,“色字在‘本色’中念sè,在‘本色儿’就该念shai”。而在辨认句子表达正误的题型中,更是让市民抓耳挠腮:“你菜多吃点”和“你多吃点菜”、“我看他不到”和“我看不到他”这不都对吗?这下,测试员们可解释了老半天,原来,“你菜多吃点”和“我看他不到”都属于主谓宾次序不当,虽然不少人平时都这样讲,可这毕竟不是规范用语。

  据了解,第6届推普周现场咨询活动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福州市语委办等单位承办,此次“推普周”从昨日开始,将持续到9月20日结束。(《海峡都市报》报道)

新闻里所谓的“推普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每年9月份第三周,今年是第六届(口号“大力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真没新意)。呵呵,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个东东。本届推普周以兰州、南宁、武汉和汕头为重点城市,这些地方的同志想必比较执迷不悟。但看到有报道指出,福建推普工作做得不错,还是窃笑不已。福建人的口音重,即使态度良好,要脱闽入普,也难洗虾油味(福州话)、地瓜味(莆仙话)。

汉语(属汉藏语系)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看看,福建一省就占了客家、闽北、闽南三种。还可以再细分——不分也得分,根本翻座山过条河便鸡同鸭讲,古时就有福建“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大体有闽东方言(福州及宁德地区),莆仙方言(莆田仙游地区),客家方言(闽北龙岩三明地区),闽南方言(泉州、漳州、厦门,台湾也属此类),闽北方言(南平、三明一部分),之下还有林林总总的区域性语言。比如,客家人聚居的培田,三十三万人口有三十四种方言。泉州、厦门、漳州说的都是闽南话,但是……呃,蛮不一样的。福州下辖的福清市,虽然说基本上是福州话,但语音有异,若干表达不同。比如,一块(钱)和福州话的“(一)块半”仿佛(记不清了,或者大体类似),同事在那读书时足上了三年当。各系方言差异更大,闽南话和莆仙话虽然相邻,但两个语系决无相似之处。 我见过有人在论坛上说自己“从未遇到过精通闽南闽北两种方言的人”,这话并不夸张。我至今没学会福州话(汗~~~),索性拿这个来自我安慰:反正走不出多远,又言语不通啦。

说福建地区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这里的方言有春秋战国时吴越土族留下的方言痕迹,有东西晋时“八姓入闽”带来的中原古音(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南朝“候景之乱”时入闽的三吴难民,带来的语言(吴语)也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福建语系的方言所受北方如金、元、满清等外族影响非常小,其语系形成的时间最迟在唐宋,非常好地保留了当时语言的一些特点。

以福州话为例,值得推荐的就是可以拿来毫不费力的通读文言文;且到现在为止,其词汇中还有非常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

福州话说“走路”叫“行路”;管“跑”叫“走”;管“筷子”叫“箸”;管“锅”叫“鼎”;管“洗澡”叫“洗汤”;管“睡“叫”眠”;管“睡觉”叫“困眠”;管“他”叫“伊” 。

在福州街头流行的尺唱(评话),大都是文言文内容,语言优美,如果是北方人听不懂的话,那可真真是“呕哑嘈喳难为听”了。就算是骂人的话,直译过来也非常有意思。如:“拍死侬无骨骨;吃死侬无汁汁;” 意思就是“打到你死了连骨头都没有,吃到你死了连汁儿没有!” (这是吾友若饭——说得通念不准的福州人——写的;Kidy修订)

新闻里提到的“你菜多吃点”、“我看他不到”其实也是文言文遗迹,这倒不是福建话独有,我觉得不少方言(尤其是南方区)里都有,残留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昨天想了几句:

◎欢喜——老姑婆(天,她的辈份太高了,我妈妈就该叫她“老姑婆”的)说起年轻时以前非要嫁给自己的表哥(她家那支出门人多,知道近亲不能通婚),用的就是“欢喜”。恍惚记得南昌话、福州话里都是这么说的,我们用普通话复述时总是习惯地改成“喜欢”。

◎你有没有看那部电影?——以前ivy特别受不了我动不动就“有没有”,这句话如果换她说,大概是:“你看了那部电影没有啊?”但更简洁、合语法的表达应该是:“你看了那部电影吗?”

◎你有长胖吗?我都没觉得!——“有”也是常用词汇,这句话在我看来十分南方口语。

◎不懂啊!他是这样讲的啦!——“不懂”是很福州的用法,不明白,不知道,不清楚,想不通,干脆无辜的就是一句“不懂”。

◎我会觉得这个人很不清楚。——“会”除了本身的意思,更多的是在表示强调;如果看台湾的访谈,“那,我会觉得……”这样的语式比比皆是;注意啊,在福州话里,“不清楚”是轻度精神障碍的意思,骂人的话哦。

◎然后我就跟他讲,哪有这样子嘛?!——“然后”“就”是本地人常用的助词,在很多情况下,不用完全无碍表达;“讲”广泛地替代了“说”,似乎是南方话的一个特点,比如:“哪有这样讲话的嘛?!”

◎福州人的量词非常有趣,一球大蒜(或者一瓣)都叫“一头”,一个大西瓜叫“一粒”。举凡鱼丸、元宵啥的也都是以粒计的。

◎咦,怎么一下子都想不起来了……那,那就算了!

2003年09月23日

HP5

花了两天的空余时间,看完新鲜出炉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有点失望。

这套书真是越写越厚,越卖越贵啊:19.50元,22.00元,26.50元,39.80元,居然要59.00元,同时增长到空前的575页。英文比中文更占地方,英国版共768页,重约1公斤,乖乖,要是在通勤地铁上看这本书,站起身时会发现大腿和胳膊已经麻痹掉的。

虽然不至于“长考出臭棋”,哈利·波特Ⅴ与预期的精彩还是颇有距离,尤其是跟在热闹紧张的三强赛(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后面,又让全世界等了这么久。罗琳怕是得节制自己对畅销的恐惧,自律地对待故事,不要像霍格沃茨学校的作业一样动不动就是多少英寸长(写羊皮纸上,呵呵)。

HP5不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变得一点也不可爱了。那个男孩——有点无所用心,对别人注视自己额前的疤痕感觉局促,面对强敌表现出一种孩子气的无畏——不见了,如今哈利进入了敏感、易怒、叛逆的青春期。过去三次对伏地魔的胜利,让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黑暗阵营最大的威胁,渴望更多重视,因此受不了由于年龄或者什么其他考虑将自己排除在激动人心的计划之外。

哈利开始变成了一柄双刃剑:他可以感知伏地魔的思想,伏地魔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反过来利用哈利为自己取得预言球(其实前四期他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利用梦境引诱,算不得新花招);更糟糕的是,邓布利校长多发觉哈利与伏地魔这种精神上的联系,有可能危及自己,于是刻意避免与他接触。这让男孩感觉被放弃,他因此对赫敏与罗恩发了许多脾气,也做了不少致命的错事。

像个成年人一样被防范,却又像个孩子一样没法保护自己,无从了解真相,被置于被决定的地位。负责看护他的邓布利多要当心呵,如果你走得更远些,哈利内心的郁闷会爆炸的,伤到自己也伤到其他人。经此一役,小天狼星死了,无论波特是否能修复对邓布利多校长的信赖,他都将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真得快点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啊!

小E抢先看了E文版(PFing),议论道:“赫敏在里面就秋张的心理状态发表的意见把哈利、罗恩听得一楞一楞的,小男孩就是小男孩,木头木脑傻乎乎的。”这段确实好玩。第四集里,赫敏明显倾向哈利,罗恩对赫敏很有好感,哈利则暗暗爱慕张秋。这集里,哈利终于与张秋开始约会,忍不住发出他人生的第一声抱怨:“女人!”——笑死我了。

赫敏与罗恩之间显得友爱融洽。哈利要冒险溜进乌姆里奇的办公室,赫敏征询罗恩的意见,那口气,“不禁使哈利想起……韦斯莱夫人向自己的丈夫求助的情形”。不过罗恩始终是韦思莱兄妹中性格最柔弱的一个,希望在魁地球比赛中获胜对他有帮助。小妹妹金妮成长很快,勇敢、有主见,她和哈利会有故事吗?罗恩倒是一直这么盼望。

最有新意的一段是哈利偷看斯内普的冥想盆,发现十五岁的詹姆斯(哈利的爸爸)一点也不完美,喜欢吸引女生注意,经常与小天狼星联手欺负斯内普同学,还振振有辞,“因为他的存在”,这叫什么理由?!卢平虽然是级长,却始终纵容他们。倒是莉莉很有正义感。哈利简直想不通妈妈后来怎么会嫁给爸爸。我觉得这个发现对哈利的成长很有意义。

另外,我得说,哈利·波特故事中最大的悬念不是伏地魔接下来要做什么,与他同舟不共济的哈利又将怎样。呵呵,明显的,胜利归于哈利。阴郁、历史不清白的斯内普为什么是邓布利多的人才是最大的谜团,几乎每次小哈利都会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还有,为什么邓布利多不肯任命斯内普为黑魔法课的老师呢?鉴于前三个学年这门课的教师只有卢平比较称职,而邓布利多一向在教职安排上不用心(他一早知道特里劳妮毫无天赋,居然由着她教了十五年占卜课,真是误人子弟;海格是个天真忠诚的好人,但无论如何不是好老师,连哈利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实在没有理由不成全斯内普嘛。可怜的斯同学,奋斗了大半辈子呢!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有若干说得不甚圆之处,自然哈利迷还是可以辩得过去D:

◎哈利·波特梦见韦思莱先生被蛇(伏地魔附体)袭击是怎么回事?!他们在神秘事务司轮流看守预言球吗?那哈利赶去的时候怎么如入无人之境?当然,这也许是伏地魔的精心安排。

◎特里劳妮怎么知道那个预言的?是曾祖父告诉她的吗?或者是别人借她传达(“哈利以前有一次听到过的那种刺耳、嘶哑的声音”)?邓布利多告诉哈利预言的全部了吗?邓布利多为了报答这个预言而雇用了特里劳妮吗?啧啧……

◎这个预言对伏地魔有什么意义呢?真看不出来啊!前几集中他驱使哈利做的事情都有助于他复活,这次,哼哼,只能解释为巫师的好奇心。

◎乌姆里奇未免太纸老虎了吧?连韦思莱兄弟的“便携式沼泽”都搞不定,还被马人折腾成了痴呆,还是魔法部的高级官员呢?既然她能命令摄魂怪追赶哈利,想必与伏地魔有牵连。伏地魔的手下这么没有用?!

◎我重看了他们的大战,发觉黑巫师们手段有限,也看不出不同巫师使用起来的威力区别,较量的无非是临场的准头、应变速度以及身手的敏捷。这让我想起星球大战最新那集前传,一群绝地武士挥舞着光剑出场,乍看热闹,实则没劲——就那么几道板斧。

◎小天狼星完全是为死而死,突兀,生硬,没意思……

转载一篇介绍好了,免得我罗里罗嗦复述情节。

按此阅读全文 "HP5" »

2003年09月28日

困啊!

赵传有首歌,一开口就是:我痛!叫我怎么能不难过……我把“痛”改成“困”,一整天颠来倒去地在心里哼哼(可惜创作力不够,后面的词没编圆乎,难以为继)。就像气温骤降时,一边骑车,一边无意识地、哆里哆嗦地唱:“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挨)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

好几天没有更新blog了,好在朋友们忙着回家、赶工、放假、失恋,没有人唧唧歪歪。只是,自己看不过眼,而且知道,再搁下去,就不愿意捡起来了。索性发发牢骚,免得有同学抱怨信息量太大,砸死人。

为什么一定要放长假呢?为什么不可以大家自主搭配,想出门的人加班,愿意窝在家长膘一切照旧?!我讨厌连续上班,非常非常非常地讨厌。

星期六是我的大日子,头天迟睡,次日迟迟起,一直到日上很多竿。妈妈刚住过来时还会叫醒,被我咆哮之后,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有电话找,严厉地回答:“Kidy在睡觉……”(汗~~~);出门只要在半小时之内,门虚掩,担心关门声太大(再汗~~~看博的同学跟犯罪团伙没有联系吧)。其实,她过虑了,通常情况下,我是听不见这些声音的。

我睡觉极实沉。小时候,她晚上政治学习,让我把门反锁上,像小兔子一样等她回家(比喻而已,我妈才没这么童话)。结果我呼呼大睡,第二天还十分诧异地问:“你怎么进来的?”老妈已经没脾气了——据说昨天邻居帮忙拍门,大嚷大叫,后来到底是架梯子从窗子进来(我家在二楼),还是从门上的气窗把锁勾开的,我忘了。现在当然退步了,不过对夜半风雨茫然无所知仍是常事。

我入睡很快。心里那个声音说,可以睡了,熄灯闭目,不出五分钟,一定跌进黑甜乡。如果这个时候不得不回短信啥的,简直反胃一般地难受。前天有个朋友说来福州住我家,砥足而眠卧谈,想了又想,还是拒绝了。那样的话,我得努力又努力地维持一丝意识,听她说事儿,天……不干不干!

我起床有困难。好友C在大院里另一个单位工作时就知道我:每天就要迟到了,有个睡眼朦胧的圆脸女生(脸色惨白,眼睛泡肿),跌跌撞撞地往前冲……以前有个签名档,大白话,道尽此生矛盾:“早睡早起身体好,道理我懂可惜做不到。”小时候每天早晨醒来都想不明白:怎么就天亮了,不是才睡了五分钟么?总是闭着眼睛,哀哀告求:再睡一会……再睡一分钟!!!长大后不止一次在起床时想:但愿长睡不要醒。并非厌世,实在是……没睡够啊。C成为我的同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好心地打电话叫我起床(嘻嘻,简称“叫床”),免得挂在签到簿上太难看。

事实上,我的睡眠时间……呃,不多,每天总要1点左右才肯放弃,上班时间是早上八点,而且我极少极少午睡,虽然外省的作息时间完全可以支持。比较某些友人睡了又睡,“休息得累死了”,我不过大致平衡。

可是碰到这种长工作周就全盘完蛋了。昨天一整天,生物钟拒绝合作,气息恹恹。本来打算早点睡,某菜鸟居然上哪下载windows media player都不知道,只好爬起来拎着电话,陪这个用猫的家伙玩,晕死!好在,我通常周六睡大觉,周日比较有节制。加上今早冒险多睡了两个小时,这会居然有气力更新blog,霍霍,不容易啊!

起床时老妈从外面回来,疑惑地质问:“你昨晚几点钟睡的?”我胡乱回答:“1点吧?”“那怎么起不来?!”“周六周日啊!”老妈顿时意会,笑着又出门了。

咦,老妈上午这么忙啊,头回知道。

关于 2003年09月

此页面包含了在2003年09月发表于One-way street的所有日记,它们从老到新列出。

前一个存档 2003年08月

后一个存档 2003年10月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