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应霁 | (回到Blog入口) | 一个编辑劳工的苦水经 »

乱翻书·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写得真难看呵,丢脸!向被盗用名言((Dance like nobody is watching))的danzhu同学致歉。

◎《一百个人的十年》值得一看。只是,这些口述实录经过记录者的整理,语气上难免趋同。印象中《美国梦寻》不至于如此,不过那是多少年前看的书,也难说得很。《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有许多历史照片;版式蛮奇怪的,图片“出血版”,版心下移,基本不留地脚,页边也很窄。这对工艺的要求太高了,裁歪了的页码不在少数,好在不算离谱。重看7、80年代的书籍,虽然纸质简陋,但基本上都很“正”,疏朗大方。现在的印刷技术越来越好,切割装订倒像是在倒退,真是想不明白。

◎《一个清华女生的非常日记》大约确有所本,细节非常生动自然。其中有个丑、骄傲、写诗、组乐队的女生叫郑飞鸿,一望而知是指吴虹飞(阿飞姑娘),与其他情节关系不大,不知是否为增加清华实感而加(或者保留)?这本书让我想起七七那些小帖子的调调,这小妞最近混到哪里去了?!

◎还借了本《SARS时期的爱情》来翻,骇笑!!!

全文连载

这本书的腰封吹得响啊:文坛金童玉女,名动江湖的少年情侣,新一代青春文学偶像,双剑合壁闯江湖……仔细看了看,原来作者吴健、霍艳都曾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奖。出于对新人赛的敬意,我认真拜读了数页,笑死掉了。什么呀?!抄林少华版村上春树也抄得太没谱了吧。

“好久没有这么舒服安心地接吻了。”她喃喃自语般说道。
“怎么说?”
“好多烦心的事呢——令人无聊的工作,和乐队成员的风格问题,还有那个讨厌的让我去做流产的家伙……”
“烦心的事我也有来着——”我大致讲了染染和法国女孩儿、W、宇宙精灵电报公司等等等等,千头万绪,儿我的叙述委实凌乱不堪,因为自己也未曾理出一个头绪来……
“得得——确实够复杂……”她也皱起眉来,颇为苦恼似的说。
后来她就在我床上早早地睡了,换了颇为可爱的睡衣。

得得,还颇为可爱的睡衣!“比村上春树更春树……比安妮宝贝更宝贝”,哈哈哈哈!我打赌文案一定是紧抿着像猫一样咧开的嘴巴,忍着恶作剧的快感,暗暗赞美自己天才的洞察力写下这句宣传词的。

整个作文教育无非拟好范文教大家抄,新概念作文的“新”在于要求大家自己看了课外书抄。韩寒抄钱钟书,尹珊珊抄王家卫+村上,郭敬明抄CLAMP,这都算了,模仿也算是一种开始。这两位的抄法,当大家是白痴啊。鄙视他们!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1986年,冯骥才开始了一个文学工程"一百个人的十年",要为文革受难者记载他们心灵的历史。在公开发表的启示中,他明确表示"只采访普通的老百姓","因为任何时代。只有普通老百姓的经历,才是这时代真正的经历"。文革虽然已经结束10年,但人还在,恩怨未了,冯骥才留存心灵档案的想法得到了热切的响应。从那时起至1996年,他采访了数百人,选择其中独特而深刻者,作"口述实录",陆续发表。如今集结成书,凡29篇,即《一百个人的十年》。在附录的一篇采访记中,冯骥才解释:"这个'一百',在中国是一个整数的概念,不是数字上正好一百个。"话虽如此,启动初始,他确乎计划筛选出"一个数量很大的群体"。然而,时代洪流浩浩商商,社会的发展和诱惑让人们越来越不愿回顾往事,自1988年之后要求被采访的信件日少,这自然也与整体舆论对这一话题的冷淡有关,工程于是渐渐停顿下来。

无论今天的读者对此书原委知道多少,都不能不为冯骥才当日的跋涉表示敬意。那些故事,读来令人如历其境,隔着时代回望,却又有丝丝诡异,甚至很难在这里以只言片语引述--因其荒谬残酷超过任何文学作品。有一位受访者直率告诉冯骥才:"谈文革只说现象可不行……依然是'就事论事'。我认为文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必然……"真是有见地的看法。文革精神生长的土壤:缺乏法制观念、人治、封建主义、蔑视文化、平均主义……都耙犁更新过了吗?恐怕没有!《一百个人的十年》,更多人的十年,都是不应忘记的。

冯骥才对心灵档案的记录止于1996年(当然,这是就写作而言的,相信究其一生,他也不会放弃这使命),也就在这前后,另一个"口述实录"系列开始启动。1998年,安顿的《绝对隐私》出版。以此为肇始,《回家》、《情证今生》、《绝无禁忌》,一直到前一阵走红的《天亮之后说分手》,以及无数摹仿版本,都声称自己记录了中国当代都市人的情感。最近推出的《一个清华女生的非常日记》走的也是隐私路线,妙的的是文笔流畅,学生时代那种惫懒、对未来的茫然、物质需要的苦闷跃然纸上,连勾三搭四的手法也显得有时代感,比如在BBS上下帖"美眉征人吃饭"或者征人游泳,然后混顿水煮活鱼吃。没原则的暧昧与毫无机心搁在一块,这样的细节倒不是编得出来的,我相信必定有"局部真理"在。只是将它们与前一本书并列,一时间觉得很难绘出演化的轨迹,真像崔健在歌里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前两本书说的都是红尘中人,《寂寞喧嚣》要另类得多,说的是"我与少林的故事"。49位少林寺僧一一述说自己与少林,与佛的渊源。看得出来,作者并不太懂宗教,很难深入僧人的内心。虽然放低自己,恭敬记录,也难免显得杂乱、粗浅。对于对佛教没有兴趣的读者,恐怕很难看下去。列在此处算是另一种实录吧。

无论自述、他述,这里列的几本书,说的都是普通人的私人生活。选择写或被写,都是一种暴露。这让我联想到2003年的网络盛事:大家一起来写blog(网络日志)。无数网民每日在自己的blog页面上撒娇、发情、絮叨、思考……Dance like nobody is watching。其中不乏大跳钢管舞的呢,比如木子美在自己的blog里,毫无顾忌地曝露性事,搅动广州媒体圈子。上海的书评人小宝在北京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上赞伊"文章功夫一流",不用提示,我们也知道这铁定是下一个被挖掘的出版题材……真不知道该如何作结,这是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发表一个评论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3年09月16日 上午11时35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欧阳应霁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一个编辑劳工的苦水经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