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cle Remus | (回到Blog入口) | 河童素描数则 »

《全世界都八岁》

刚收到警告,说是再不更新,将从该人blog的链接列表上删除——你看,这多伤虚荣心啊!幸好,我有小风同学的作业救场,啦啦啦~

几年前曾借阅皮皮的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八岁》,对其中阴郁的气氛,和那些鬼魅的插图(韦尔乔 作)印象极深。看到旌旗打折,忍不住补了一册。然后赶紧献宝似的寄给小风——人有病,医生自然是感兴趣的。她在终于收到书后,趁着失眠时光,连夜看完。

一开始,评论得还比较含蓄:“有特点。”询问了一番作者的背景以及画作者后:“这些画也怪,文字也怪,韦(尔乔)同学十之八九精神病。”说得不错!不过,这本书是我推荐的啊。那,索性先认了——“喜欢这本书的Kidy十之八九也是精神病”。得到回复:“有篇结尾说,我内心的声音没人能听见——你自然会喜欢能放映你内心声音的书与画。”风也同学果然明察秋毫。不过,我的内心,还是另案处理的好,且让我们来看看皮皮的内心(以下征引,得到了原作者小小风也的同意,文句略经编辑,补充若干MSN对话内容,嘿嘿)。

一、 皮皮极度敏感,对人的阅读能力很强。这应该不是普通作家可以达到的境界,也是她的作品能吸引到你的基本条件。

二、她很善良,有极强的拯救意识。如果你看过其中男生射瞎别人眼睛的故事,就会理解我的意思:替男生做玩具的老太和不计较儿子过失的父母,还有被主人公看上的大龄女人,他们身上都有皮皮渴望得到的“拯救”力量。类似形象经常出现,甚至有一篇直接以此为主人公。可惜的是,她没有得到这种力量。

在专访里说,皮皮说,自己一直想让儿子更好地成长,但教育结果很失败,我能体会她的失望。

三、皮皮有同性恋情结,而在与男性感情的交往中表现得相当失败。她对女性的描写往往往往丰富而充满爱意,而一旦写到与男性交往时,女性们不但表现得缺少自信,缺少站得住脚的价值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角色心理非常苍白。以至于我一开始时认为这是男人的作品。

插图也加强了这种印象:面无表情身穿小睡裙头戴有沿睡帽的老式女孩子,脖上吊着自杀的人,或者被魔鬼牵引在手,或者被大鞋子踩在脚底下……(韦尔乔在自己书里的作品没这么极端)

四、强烈的童年阴暗难以排解。有理由相信这种阴影的根源不在外界而在于她本身太过敏感。故事里处处让孩子们独自面对灾难事件的发生……处于自责中的孩子其实很难有能力自救。

无从知道,她经历过什么。我只能假设她的父母比较忽略她的体验,或者是够不上她的要求。一个能想到打开孩子躲藏的柜子,给Ta一个轻轻拥抱的家长,并不多见。

童年阴影得不到正确疏导时,那些阴影所占据的部分,发育将停滞不前。人在成长,而某一部分就永远留在童年,不能一同长大。与其面对它而痛苦,不如逃避,不如麻木。

皮皮没有找到帮助自己彻底离开童年的力量和心灵,更没有找到帮助自己成为拯救力量和心灵的方法,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的痛苦无依,决定了她的宣言:“人生对我来说有两个阶段最重要……童年和老年都对我非常有吸引力,童年还没有入世……”在坚持“拒绝长大”,无力自我救赎,也无力拯救别人的生活中,皮皮相信“只有依靠我自己”。

八卦结论:最迷人的部分被表达怠尽,她只有重复自己了。皮皮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惊涛骇浪,这是莫大的成功。但也仅此而已。她的挫败感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缓解,这造成了她的作品难有较大提高。 我相信只要她无力走出现在的状态,那么再写多少作品,也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简单的自我重复罢了。只怕她自己也会生厌。

附加八卦一:她为什么能这么出色地移情到男性儿童身上,而拒绝写女性儿童心理,按说后者才是她的长项么!皮皮在故事里写了许多只有男孩才会有的情境,比如男孩子的小错误带来的灾难性事件。再比如某个故事里,男疯子的心态,那也是真正的男人(而非女人)才有的心理。是什么迫使她必须回避?难道从女孩角度写,对她是太痛苦的事,写不得?这里面的八卦,大约很有可研究处。可惜没看过她的早期作品,无从下嘴。

附加八卦二:某采访者说,“《全世界都八岁》……里面没有欺诈,没有不公平,没有生存的忧虑,没有情感危机,仿佛在世外桃源。”皮皮随即附和说:“对,可惜这样的世界消失了。”这是典型的作者欺骗读者的做法,估计是不想太暴露自己吧。

注意,风也同学并没有说这本书好,她只是发觉《全世界都八岁》“在文字以外有它特别之处,不得不看”。我决定等这本书还回来,好好重读,以便“抒解”,或曰“课余休息”。

附:作家小传

  冯丽,六十年代生人。
  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去西藏,在拉萨晚报做记者。
  1991年回到沈阳,在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做见习研究员,专业是话剧理论研究。期间,在中央台半边天栏目做过编导。
  1998年在辽宁省春风文艺出版社做文学编辑。
  2000年开始做专职写作,现居北京。
  1987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笔名皮皮。

评论 (6)

小小风也:

被你整过后,比较整齐可以看一看了,谢谢。

看完了再来报告:)

Kidy:

金莹有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上面给出的《全世界都八岁》的链接,里面大概是全的。

小金莹:

没有啊,但是不是有连接嘛?嘿嘿:p

Ata:

皮皮有同性恋情结,而在与男性感情的交往中表现得相当失败。她对女性的描写往往往往丰富而充满爱意,而一旦写到与男性交往时,女性们不但表现得缺少自信,缺少站得住脚的价值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角色心理非常苍白。以至于我一开始时认为这是男人的作品。

针对这段引文一段,是皮皮自己的散文《总是女人》:

在德语里有两个词叫“女人女人”和“男人女人”,说的是女人的类型。前者的意思是女人喜欢的女人,后者是男人喜欢的女人。
我觉得我是女人女人。这么说倒不是我想女人喜欢我,而是我总写关于女人的故事。说实在的,面对男人女人,我更喜欢女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男人不好,不优秀,跟男人在一起聊天,我感觉不如跟女人在一起放松。同时,女人跟男人比起来相对悠闲些,离主流稍远些,如果两个人谈得来,很可能就很真诚,轻轻触碰灵魂情感之类的“部位”。渐渐地,我发现,女人对情感十分认真,包括事业有成的女人。我认识很多聪明优秀的女人,但在情感的旋涡中,也难以自救,自拔。
有时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潇洒的也许并不是男人,但经常是他们先表现出潇洒,试图首先改变婚姻生活。反过来的故事也有,但相对少些。

Ata:

最迷人的部分被表达怠尽,她只有重复自己了。皮皮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惊涛骇浪,这是莫大的成功。但也仅此而已。她的挫败感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缓解,这造成了她的作品难有较大提高。 我相信只要她无力走出现在的状态,那么再写多少作品,也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简单的自我重复罢了。只怕她自己也会生厌。

这段我很同意,要补充8挂的是,《全世界都8岁》是皮皮20岁左右的作品.关于创作动因,她在西藏最好的女友,在援藏即将期满的时候出车祸去世,这个事情对她刺激很大.

“我曾经碰到一位女大学生,因为我去了西藏,她对我说她也要去西藏.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喜欢孤独.的确,这是 那片高原可以慷慨奉送的.我记得当她说这话时我的感受.我觉得自己老了,我再也没有勇气说我喜欢孤独.
……
当我能把自己从这些情绪中清理出来,我的整个思维逐步健康起来。我发现无论朝哪个方向去,我的外部世界都是那 四堵逼向我的墙壁。我愈挣扎他们就逼的愈凶。
我一米七0,体重只有九十三斤了。我不再拥有外部辽阔世界的胸怀。我像战场上败下来的伤兵低着头走回营地那样,走回自己的深处,挖掘可以宣泄的通道。我终于写出了《光明的迷途》,它有我对这段生活的全部理解。从而我那段发灰的日子开始出现了亮色,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写出来也就解脱了。与此同时对那片土地也少了几分热爱和赤诚,刚踏上高原的那股热情像云一样飘远了。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造。”
——《走不进的世界》

用王小波的分类,皮皮是属于幽闭型写作的,她只写个人经验。她的作品主题与她的生活完全重合。西藏生活、离婚、甚至后来她的小说里经常出现德国留学生,也是因为她后来嫁了个德国人。皮皮唯一开阔点的是最新的一部小说《所谓先生》,这个是以男性口吻来写的,值得一瞧。

发表一个评论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4年11月21日 夜间12时00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Uncle Remus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河童素描数则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