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卧 | (回到Blog入口) | 《我的禅》/《情书》/《甘露》 »

业内八卦

前天与C通电话,她正在北京参加BIBF。我抓紧时间表功:“替你买到了那本《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伊大喜:“真的呀?!哎,那个人,这次还出了本书,《中国出版》,用英文写的……”嘿,忽然在不远处发现八卦,可真叫人兴奋!

赶紧检索,可不是吗?全球首部论述中国出版业英文专著在京亮相,这本《Publishing in China: An Essential Guide》面向欧美读者讲述中国出版业的著作,由Thomson公司翻译出版,定价79.9美元,呵呵。

该书作者从现代出版理念出发,对WTO时代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与走势,内地、台湾、香港华文出版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外国资本的进入等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述。该书内容涉及中国的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报纸以外的所有出版领域,既有对行业的宏观论述,又有对个案的具体分析。除对中国出版业的整体描述外,全书还用了大量篇幅专门评述中外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及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等现象。该书是了解中国出版的权威读本与基本指南。

报道中还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本国当代出版业的著作。看得我一乐,当代出版如此暗黑处处、诡谲多变,无论记往或是述今,都显得困难。该书作者还著有《台湾出版史》(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台湾出版历史的学术专著。两本都是开创性的著作,确实行业里拔尖的人物啊,佩服。

这些与徐坤有什么关系呢?先老实承认,我从来没看过这位作家的文字。

徐坤: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集十余部。代表作有《白话》、《狗日的足球》、《厨房》、《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近期访谈访谈《徐坤:俺写小说 也为球狂》,蛮爽气的一个人哟。

话说C在图书处工作,时常飞来飞去地开会,某次候机时无聊,站在书店里翻《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第一个男人,是女主人公的丈夫。两人历经学生时代的炙热恋情、两地相思、艰难而快乐的成长岁月,终于在北京这个人海茫茫的都会安身立命。感情虽平淡仍温暖,发展虽劳累但前景很好,一切都上了轨道。谁知那男人毫无征兆地留下一封信,决定结束他们的婚姻。没有理由,没有任何能说服人的解释,没有回头路……

其实这部小说,要说的,不过是这个故事。小说里的另外两个男人,一个是另一个的替代,是“药”,是治疗。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偶遇前夫:旋转餐厅的景物又一次在她眼前旋转起来,旋转,旋转……她满含泪水,在心底低低呼唤:爱人啊,不要不告别就走啊!衷心祝福你有个好的前程……深情、感伤,但不再哀恸。

徐坤从不讳言这部小说的自传性质:

在此之前,我很少写到我自己……但是当我写到这个长篇的时候,……哦——因为我个人的生活有了一点儿变故,十几年的婚姻在一天之内解体了,然后我又找不到原因,哦——我又觉得很委屈,又很愤怒。在婚姻破裂之后,将近有两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抑郁,觉得生活整个掉进了一个黑洞里,怎么也走不出来,不知道哪天能见到光明,哪天能走出来。呵,那么最后,我大概用了5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把我的感情历程重新疏理了一下。那么写完以后,我是觉得,我走出来了。但实际上,写完以后我才明白,我是用写作进行一种自我疗救,而且我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当我写完这部书以后,我觉得我过去十几年的生活已经彻底地了结了,已经完成这段日子,我要重新开始了。《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扯到这里就不难猜了,小说里的陈米松,那个决心在世纪末之前完成《海峡对岸出版史》的男人,就是前面说过的……(还是不要写出名字来吧,万一有人Google呢)

C没来得及看完就登机了,到北京无意间与署里的朋友说起这本书。对方意外又兴奋(嘿嘿~):哎呀,你不知道?她写的就是那个谁谁嘛!你还记得小说里面那封告别信吧,上面的电话、传真就是版权司的!一打就通。后来他调到图书司去了……没有再结婚……呃,不,什么也没说,什么都没有!(设计对白~

C因此非常想再看看这本书。饭局上,她说起这个故事,我们开玩笑:一定是宗教原因,他不是回民吗?得着神的启示——你必须……这样穷开心真有点残酷。徐坤说:

在书出来之前我一直都找不到答案,我总觉得自己是非常委屈,非常愤怒的,总觉得我自己是被动的一方,是受害者的一方。那么最后写完就明白了,实际上没有谁对谁错,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两个青年人,从十七八岁在大学就认识了,然后同班同学结为夫妻,到最后三十五六岁的时候,两个人又要分手了。其实两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很好的青年,都很上进,没有谁对谁错,也不是第三者插足,不是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因为忽视了彼此,各忙各的,因为大家都是要往上走。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对人的逼迫而产生的焦虑,一直往前走,然后被逼迫的终于有一天人就要崩溃了,是被这种生活所压榨的。

一心一意要成为一个北京人,要成为这个文化中心的文化名人,想成为行当中的一个精英分子,那可能他要付出代价,最后的代价就是彼此的分手,就觉得不再需要了,每个人都再独立的生活,都再独立走过自己的那份人生。后来书写完我就觉得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没有办法,这就是代价!(《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事实上,在书里,不怎么能看出这份领悟。提到最后阶段两人各自的忙碌,都处于冲刺阶段,一个定稿出版,一个评职称、考博,也许“过劳”,但绝非陌路,依旧关心扶持。上面这些话,与其说徐坤找到了他们离婚的症结,莫若说给心痛画上句号。诺,没有谁对谁错,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又努力,为自己的人生付出的代价。这样想,才好走下去。无论如何,爱情死了,可以相濡以沫生活下去的东西死了,你不签署这张死亡证书又能如何?至于上面写的是什么,who care?

生活有时候比文艺作品更富于戏剧性。对于后者,我们通常要求它能自圆其说,有说得过去的因果,而生活,常常是无解的。我们这么热爱八卦,不知能否帮助自己见怪不怪地面对命运。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徐坤 著 “布老虎丛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18.50元(5折购于旌旗

评论 (4)

totozi:

叫C借我一看,行么?

Kidy:

可以啊,可惜这周你没空,要不然先拿去看,C从BIBF回来得十多号呢。

silkworm:

Kidy,我要坦白,我看完小说就去狗了的,汗。估计随便找个和央视有关系的人,连大胡子是谁也能侦察出来。

徐坤这本书,有些章节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我唯一的抱怨是写得忒“实”了。商店/公共汽车这些细节,跟报告文学似的,想不把人物往“实”里想都难。

最近还看了张洁的《无字》,把我生生顶了一个跟头,万般后悔。很悲哀地想:女人写作能脱离诉说个人喜怒哀乐的境界,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张爱玲。

Kidy:

还是蚕宝有研究精神:)我也google到了,颇为徐坤庆幸,还好不是另一个大胡子。

发表一个评论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4年09月05日 夜间12时00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平卧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我的禅》/《情书》/《甘露》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