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贴】我的美食地图(三) | (回到Blog入口) | 【重贴】我的美食地图(五) »

【重贴】我的美食地图(四)

独得一味“鲜”中,我提到福州出名的老铺“依土捞化”,评价不高,这很令木鱼同学恼火,她特别写了篇捞出独门功夫赞之,好看得很——不过还是不能说服我,嘻嘻。我倒喜欢“依土捞化”的煎包(类似上海的生煎,卖相没那么好),路过总不忘外带一元钱的(三粒),取其重油浓味。木鱼继续与我意见相左,强调煎包还是“哓萍”好。而我更喜欢“哓萍”的猪肝汤,简单好味。再就是,“哓萍”的里进,质朴的木桌椅,老式炉灶,好像误入谁家灶披间,温馨得来。

“捞”与“拌”是福州小吃店最重要的“手势”,兴化粉啊粉干啊猪肝啊牛杂统统可以用捞,捞起之后或加入熬好的上汤,或加入调味三下两下拌拌,操作简单快捷,新鲜原味。关于“捞”与“拌”,以后的美食地图还将继续写到。

“八一七中路吉祥山到小桥”,也算是福州主干道,依旧保持老城风貌,实在罕见。木屋毗邻区、旧式小店,相信未来都会渐渐消失,不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福州房地产商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气质起来,最爱搞搞欧陆风情,吉祥山再往下的中亭街就被他们断送了,金黄的怪物占据闽江中的绿荫小岛(中洲岛)——那里不能变成拉斯维加斯,真替他们遗憾。唉……

关于虾油。中国历代盐都是专卖的,由官方垄断,私自煮盐是犯法的。渔民守着海却要买盐吃,自然不符合自给自足的原则。赶海归来,死鱼烂虾多的是,拿来酿造虾油,鲜咸入味,合法解决盐的问题,实在是智慧。不过,现在福州人做菜已经很少放虾油了,一般只作为餐桌调味料。

另外,我觉得味精实在是中国菜大敌。“鲜壹位的炖罐下蒸笼时除了放水,必得加入虾油提味”之外,还加了味精。但事实上,在如此长时间的高温蒸制之下,味精早已化合,归于无为。这只能说明厨师对真材实料没有信心,对味精有依赖心理。蛮悲哀的一件事。

--------------------

独得一味"鲜"

焯(chāo),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煮一煮。这个字的另外一个读音是(zhuó)——我猜想所谓"白灼"是以讹传讹。

汆(cuān)呢,是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煮一煮,福州有道名菜"鸡汤汆海蚌"用的就是这个手法。

那么"捞"呢?

吃饱喝足之余,我在鲜壹位东瞧西问。掌勺的姐姐一边做事情,一边抿着嘴笑:没见过这样的食客。这一来,我也有点讪讪,走出整洁的小铺,定一定神,对过树影之下是八中的后门,好在学生现在不走这边——实在太挤了,两辆公共汽车打街面上擦身而过,都有难以容纳之感。八一七中路吉祥山到小桥这一段,在台江的主干道里是个异数。依旧是窄窄的街道,两边挤挤挨挨全是木板钉的房子。有的已经微微歪斜,于是将一楼改成砖砌的;木板渐渐朽坏,可以窥见里面糊的纸黄了。以前人家说"纸糊的福州城",在这里一望即知。一条街走到头最多的就是灯烛佛器铺,兼卖戏服乐器什么的,大树下泥头土脑的是草药店,连看起来现代化的名片行在招牌上也不忘注明还做得了祖宗牌位……

扯远了——但也许不算走题。如果你看过前几篇"美食地图",或许会发现我很愿意介绍一下食肆的周边环境,理由很简单:在我看来,或许只有旧城街角不求闻达的小店还保留着最鲜明的本地特色。什么是饮食的本地特色,"简单说,一是就地取材,本地出产什么就做什么吃什么。二是依据本地的风土、传统、习俗、嗜好加工调味。"这样做出的菜式小吃,从型到味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而旧城坊巷中,有一脉流传、不欺场的手艺家法、有最恋旧的口味~~

回到前头说的鲜壹位,鲜的是哪一位呢?呵呵,乃鲜捞是也。捞什么呢?多了去了,进得店中,案台上一字列来十多个小碗,猪肝、腰子、大肠头、花肠、罗汉肉、猪血,鸭肠、鸭胗、鸭胗带,海蛎、墨鱼、鲨鱼皮,青菜……足以令人彷徨。掌勺的姐姐见我游移不决,一伸手揭开蒸笼,好家伙,蒸汽之中看不见胖肚白瓷炖罐里的内容,但那香啊~~不绝如缕。

匆匆择定一两样,我站定灶头,想看看是怎么个"鲜捞"法:揭开锅盖,水早就是滚的,扬手倾入所点的肉食;掌勺的女子麻利却也从容地侧过身,顾自在碗中加上老酒、虾油、味精、葱花和一点点熟油;这当儿,锅里已经煮得了,漏勺起落之间,抖落多余的水,盛入碗中略拌一拌—— 一碗鲜捞做好了。

坐定尚未举筷,小妹送过我们点的老鸭芋头(炖)罐和海蛎墨鱼汤。我十分稀罕海蛎和墨鱼怎么搁一块做汤,不由得先举勺奔那去了。却原来海蛎与墨鱼都是分别烫好,加入高汤,佐之以作料即成。这种做法除了操作简单,自有高明之处,海蛎和墨鱼都保持了自己的原味,并不相冲。细品之下,不由得感叹这家店屹立多年是有道理的:材料都选得很精到。海蛎和墨鱼不去说它,单讲那配料,紫菜入口微脆,虾米不咸(不是腌出来的)、饱满(不至于瘪成虾皮)——说起来福州是原产地,要做到这两项并不难,但是已经很少有菜馆愿意落本钱在这样的小地方。

推而广之,"捞"要让顾客觉得"鲜"难吗?也不难,就前面讲到的,操作其实很简单。但食客往往容易忽略细枝末节处店家下的工夫:要保证鲜,就要确认食物能在短时间内烫熟,保持原味。若干材料,比如罗汉肉,很难做到这一点,就要先行"断生",撇去血沫但又不能太过,不然的话回头再捞就该老了。下水腥膻之气甚重,必须处理干净,同时在断生的过程中去除异味。这项工夫大家都知道要做,但好与差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如果你曾在著名的依土捞化门口熏过腥膻之气,就可以了解鲜壹位能保持店内空气新鲜多么不容易。

既然说到了依土捞化,不妨在把镜头往里探探,依土大概是生意太好,热气腾腾的灶台前总堆着小山似的各色下水,小妹一边照顾生意一边大剪挥动裁短九曲回肠。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是一边吃一边大犯嘀咕(更要命的是没有处理干净,犹有膻味,希望……只是我的运气太坏)~~相比之下,鲜壹位对于材料的处理要讲究得多。店家每以小碗盛好主料,用去一碗再盛一碗。留意之下发觉碗柜里的墨鱼是和着碎冰块放着的,那新鲜的猪肝想必搁在冰箱里吧~~街坊小店没什么装修,但是蛮清爽的,让客人放放心心地细品那鲜味。

说到鲜,还要说鲜壹位的调味。不知你留意到没,前面那掌勺姐姐放的各色作料中惟独没有盐。俗话说:"盐出百味。"难道鲜捞是淡的?非也非也。这就不得不说一说虾油了。虾油又叫鱼露,乃是选新鲜小海鱼为原料,经发酵、酿制成的调味汁,其色微红,滋味略咸微腥,然独得一个"鲜"字。虾油并不是福州特产,从东北到华南,只要有海岸线的地方就有虾油,但像福州这样烹饪佐餐必备,并上升到形容福州腔普通话为有"虾油味",怕是绝无仅有。福州的许多小吃,如锅边糊、太平燕、鱼丸,煮的过程中都要加虾油,同时满足鲜与咸两个条件。若换成酱油,就会变得汤混味浊,卖相先差了三分。台江本地人多,尤其小吃店,还保留着用虾油的习惯,进得门来你就可以闻到那一股老福州的气息。甚至鲜壹位的炖罐下蒸笼时除了放水,必得加入虾油提味。不少外地人不惯虾油的味道,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那……也只好错过福州的道地美食了。

鲜壹位以鲜捞出名,虽然你尽可以请店家在其中加入兴化粉、"米果"条、圆面……但为了那独得一味的"鲜",建议还是以炒粉或者三合饭来就为好。这里中午的客人要比晚上多,如果实在没有位置,又不耐烦等,隔壁"志强"的做派十分相似。另外要注意的是:既然真材实料,价格上自然没法含糊,比之糊弄个饱的小店要贵上不少,点的时候可不要太过随意铺张哟。

发表一个评论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3年10月12日 夜间12时54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重贴】我的美食地图(三)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重贴】我的美食地图(五)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