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旬月阅览室(上) | (回到Blog入口) | 旬月阅览室(下) »

旬月阅览室(中)

◎《陈丹青音乐笔记》陈丹青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3月初版 图、文338面 25.00元

这本书还是Jade送给我的,环衬上有她的字,真怀念呵。那年秋天到北京出差,已经无法适应干燥的气候,得时时留心鼻血。一起吃火锅时,我走开了好一会,站在洗手台前万分焦虑地往额上拍水,担心再不回座位,饭局就该结束了。狼狈!

书里收的是1992~1998年间,身处纽约的陈丹青为上海《音乐爱好者》杂志写的专栏。“《灵堂琴声》算是我头一篇誊写干净拿去发表的文字习作……用‘琴声’与‘灵堂’搁在一起作题目,弄成小小的酸雅……”这个“弄”字有点让我想起沈从文。大概因为刚开始写作,又远在华文读物不那么充分的异乡,下笔时不自觉地回忆成长时期读过的白话文经典,文字看来有种“涩”,但也凝练朴素。最后的《答<音乐爱好者编辑部>问》,因是对答,拉拉杂杂,比较放松。尤其喜欢他谈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部分(P287),肆意得很,可惜我这外行看过也就忘了——对不住Jade。

记得司司提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抄一段陈丹青的议论给你看:

美国小提琴明星艾萨克·斯特恩,七九年时访华而又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我看了生气:他动不动就叫音乐学院的孩子们停下弓弦,自作聪明地说:“要有表情。”于是花枝招展示范一番。后来,他听一位年仅十岁地男孩用大提琴以毫无表情地方式演奏巴赫,老头子不吱声了。镜头直指他那张肥脸:分明是嫉妒的表情。

前几年在乔治湖的一场晚会上听那已经出国的男孩演奏,他长大了。我告诉他,我以为斯特恩妒嫉了。他咧嘴笑道:真的?!

另:七七在《读书笔记》里写到过这本书。

◎《袁氏当国》唐德刚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年11月初版 17.00元

上面给出的页面,读者议论颇可一看。这本书肯定经过删节,但拿繁体版336页与简体版209页作对比,有点没道理。如果图片较少,没有特定版式,繁体、竖排的图书转成简体时,字号、行距、天头地脚都有变化,页码缩水是很自然的事。可惜繁体版图书一般只标页数(简体版则注明印张数,对印刷了解较少的读者难免一头雾水),不注字数,也就无从精确统计了。

作为读者,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禁已经是洁本的《晚清七十年》——虽然我没看过(哪位达人愿意放心滴借给我半年,且不催不问,嘿嘿)。从《袁氏当国》看,唐德刚最核心的观点即是:

近百年来的中国政治史里面,有没有一个客观实在存乎其间呢?在亿万华夏同胞读者之前,我敢于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曰:“有。”这个客观实在就正在不声不响地等着我们那通过历史三峡地潮流和一波接一波地洪峰,涌入它的怀抱,而达到天下太平,化险为夷呢。……这个任谁也改变不了的的客观实在,它在民国初年的政治术语上,便叫共和国体;政治学家则称之为代议政府;历史学家则把它叫作(接着帝制时代而来的)民治时代……

其实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大历史观,要说的未始不是一个意思。而他们以此拆分讲解历史片段,并在行文中不断作强调,力求化繁为简,莫非海外教学的需要?当然这不过是我的臆测。

说回这“袁氏当国”,标题之前真该加上“唐氏讲古”。老爷子倚老卖老得很,行文颇有草莽之气,自己更不时跳出来大发议论、感慨,或者卖卖关子,比方:这里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看我啥啥专文等等……偶尔还要文不对题地扯上几句克林顿绯闻案。小标题也“章回”得紧,如:“孙中山的感情生活”、“帝制向后转,独裁向前看和权力递减”、“古德诺的一阵东风”……我尤其喜欢看他臧否人物,比如痛骂杨度:“其为人与思想(之)反复无常……己且不知,何能教人?袁氏为这样的think tank所误,不败何待?”

总得说来,这本书十分好看。像我这种早就把历史丢到爪哇国去的家伙熬过前5页,也就饶有兴味了。

◎《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欧阳应霁 著 三联书店 2004年12月初版 222页 34.80元

在欧阳应霁新出的三本书中选《半饱》,实在是因为我最重要的两位酒肉朋友Totozi木鱼最近都在减肥,誓言旦旦不吃晚饭(指正餐),而我作为她们第一顺位可以拒绝的家伙,一段时间以来异常无聊与苦闷,因此腹诽不已。

从食材本身出发把吃写得好看、诱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欧阳文字铺陈,和他的厨艺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容间见创意。比如“(W的)家居十分有个性,一进门就是厨房,屋顶还有个可以呼朋唤友饮饱食醉的秘密花园”,我真着迷这饮饱食醉,应该是自造词吧,却浑然妥帖(哈,“饮醉食饱”念起来又不对了)。或许Luke可以翻翻(问小戴借就好了),增加你的Naming Words。

这么一来,同时看的《玩味:Yilan的味蕾漫游笔记》一下子索然起来,只得放弃。我对叶怡兰不感冒,想看《幸福杂货铺》的朋友请留言,有意转赠哦。

欧阳在这本书里做的大都是西式餐点(摄影真棒,把复杂程序拍得让你觉得自己也可以),想起平日浏览的博中Home is wherever you stay 最近也热衷此道,还有司司的妈妈(“我妈妈深具天赋,做饭喜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心血来潮就烧出美味……”),以及远在湖南的大学同学,他们在厨房里颇有游于艺的风度。善于园艺的人有“绿手指”,他们……唔,像魔法师。

我这算不算是为自己不通厨艺找理由呢?

评论 (7)

小车:

呵呵,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都赶到图书馆去看《音乐爱好者》,一半就是为了看陈丹青的随笔。

“他听一位年仅十岁地男孩用大提琴以毫无表情地方式演奏巴赫,老头子不吱声了。镜头直指他那张肥脸:分明是嫉妒的表情。”

王健?
有意思,下次找出碟来看看 :)

司司:

辛丰年的音乐笔记我倒是看过的
王健小小年纪就台风甚稳,有大家风范

小克:

我怎么一点也不喜欢欧阳应霁啊,别人送我他的“两个人住”,我看不下去耶。叶怡兰我在三联看见,也不是很感冒。

又及:CAFE命运将如何?很是关心。

转个“用力有品味”,是阿克苏饭同学写的,赫赫:

欧阳应霁的书我还是会买的,原因是因为他写的东西我知道得不多,就像《视觉》或者《青年视觉》,可称得上是《书城》之外我看不懂的中文杂志。是不是跟着WALLPAPER干我才不管,迷惑产生吸引力,像你见一个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来的气质美女。那天在平乐园肮脏的市场,一个把画儿BIA上美国国会山庄白墙的朋友说,《视觉》,我看三个月还能发现从来没看过的东西,好哇。意思大约是厚度也产生吸引力,像头一张是真钞的万元人民币,BIA,一下掉在你面前,有人走上来,旁顾四周说“咱俩平分?”

一直以来我都腻味给《号外》写稿的人,一来是讨厌中国人装洋蒜,另一方面是见不得穷苦人用力有品味。有钱不一定有品味,真正好的品味一定是大笔金钱铺出来的。有些东西,差距就是差距,区别在于你究竟是爱它的文化呢爱它的概念呢还是爱自己爱上了它?

应霁兄是十分精细之人,所以小到服装招牌小画片都有原影奉上,虽然他的书我看过就忘,但是还是很佩服他的爱好广博,因为是学设计出身,兴致有时会剑走偏锋,虽然我很不喜欢他的发型和眼镜,但是看在他长年穿佐丹奴的份上,就继续买他的书。心中间或会想,北京有批发正版CK棉+莱卡白色T恤的好地方,比香港佐丹奴打折后的价钱还便宜,要不要写封读者来信告诉他呢?

应霁兄替台湾知音叶怡兰的书写了序,我奉命上当也买了YILAN的彩色书籍,看到伊人和爱侣在巴厘岛的顶级度假酒店耍,因为酒店饮食很贵,特地从台湾带了泡面去煮,颇有些倒胃口。再翻阅了剩余的页码,发现原来是当记者出身,公费去了一些地方后上瘾,遂投身令人羡慕的职业玩乐行业,拍精细的小照片,用有限的金钱玩外国有钱人的品味,开始卓然不群起来。

又一个用力有品味的榜样。

综上所述,跟妹尾河童比起来,全TMD是地道土鳖。

看来,能真诚地对待自己和别人,非高人所不能为。

Kidy:

哈哈哈,“用力有品味”,这个好玩!谢谢小克。

欧阳应霁这本《半饱》我倒是认真读完了(之前的,还搁在书架上呢,汗~~~)。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文字,细密,精准,时有创意,当然,满纸充满异国风味的食材名称也为他加分不少。这么一说,觉得自己喜欢欧阳的书,与张爱喜欢看时装杂志相似(嘿,我真会为自己加分)。

cafe当无恙,小克有看不下去的书,建议上咖啡馆散之~

煤:

像你这么介绍,叶老师的书估计永远都送不出去了

煤:

陈老师写东西是用油画写实技法,细腻逼真得发指

Kidy:

嘿嘿,甲之砒霜,乙之蜜糖,cafe那边已经有朋友留言索取啦~~~

发表一个评论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5年03月29日 夜间12时00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旬月阅览室(上)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旬月阅览室(下)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3